丹青赤水美如画 ——赤水市“十三五”发展成就综述
2020-12-28 20:28:11
  • 图片

    图片

    图片

    远眺赤水市区,赤水河绕城而过-汪弈坤 摄

    走进赤水,百万亩竹海延绵起伏,碧波荡漾,蔚为壮观;在全国面积最大、景观效果最好的丹霞地貌上,挂着数千飞瀑,绝妙的丹青赤水四季如画。
    “十三五”以来,赤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加快各领域改革发展步伐,率先在全省脱贫出列,工业经济、特色农业、绿色城镇、全域旅游等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赤水阔步前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 率先脱贫出列
    五年来,赤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之路,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7年,赤水市成为全国首批、贵州省首个脱贫出列县(市),探索出的“九不增九感”脱贫攻坚经验,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签批肯定,创新“法治扶贫”经验在全省推广,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1+1》等栏目先后深度报道了赤水脱贫攻坚经验。
    赤水脱贫出列后,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着力构建“六全”体系,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
    立足资源禀赋 发展优势产业
    五年来,赤水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实施生态特色农业“十百千万”工程,构建起“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养鸡、水里养鱼”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目前,该市建成金钗石斛基地9.22万亩,带动5120户15886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培育丰产竹林110万亩,带动18万竹农人均年增收3200元以上;实现年出栏以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万羽,带动4000余户1.4万余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1200余元;发展生态水产养殖2.4万亩,带动669户2276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100余元。

    图片

    上海泰盛集团赤天化纸业公司成品纸生产包装车间

    持续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集聚园区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纸制品、特色食品药品、竹木家具、晒醋酿造等产业,园区规模企业达到183家,带动2万余人就业。建成西南(赤水)家具产业园,落户企业200余家。
    建设全景赤水 打造全域旅游
    五年来,赤水市围绕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和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始终致力于打造“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大力实施景区品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外宣传营销提升工程,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提档升级,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获评“中国旅游百强县”。

    图片

    佛光岩全景  王怀茂 摄
    深入推进赤水丹霞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顺利通过5A景区景观质量评审。目前,该市各类景区景点达30个,其中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5个,酒店宾馆达600余家、接待床位达3万余张。先后成功举办“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暨穿越中国侏罗纪山地自行车赛、昆仑决世界冠军格斗赛、“四渡赤水”冬泳抢渡赛等大型文体旅赛事。 
    五年来,赤水市累计接待游客75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0亿元,成为贵州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带动10万余人“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赚到旅游钱”。
    创建城市品牌 推动城乡融合
    五年来,赤水市大力实施城市品牌创建工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展示了良好对外形象。大力实施旧城棚户区改造,建成30里河滨休闲康养大道、严家河湿地公园等城市景观,城市路网延伸至135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建成承载20万人口的城市骨架路网,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54.07%。“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市等,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图片

    赤水三十里河滨景观大道一角-贵州赤水 汪弈坤  摄

    官渡镇、旺隆镇等省级和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65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运,实施完成赤水河流域、习水河流域沿线村庄整治。大同镇民族村、元厚镇石梅村等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为契机,创新实施“九大工程”,组建127支乡风文明志愿指导队,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54000余人,策划实施志愿服务项目活动3500余个,美丽乡村劲吹文明新风。丙安镇、官渡镇仙鹤村、葫市镇小关子村等获评全国文明村镇,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构筑生态屏障 保护生态环境
    赤水市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全国试点工作,大力实施“河长制”“赤水河禁渔”“退渔上岸”等工程,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提升到Ⅱ类水质,构筑起一道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
    五年来,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该市累计完成造林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2.75%,居全省第一。成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经验成为31个经典模式案例在全国推广。实施农村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工程,全市农村垃圾收运率达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获“中华环境奖”城镇环境类大奖。

    图片

    贵州赤水:青山绿水新农村(赤水市宝源乡堰坝口)-王茂祥 摄

    “十四五”期间,赤水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努力当好遵义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挺进长江经济带的“先行官”,在乡村振兴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前列、作表率,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遵义日报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