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红色土地生机无限
1
2021-05-20 08:46:18
遵义日报 众望新闻
赤水新貌(航拍图)
丙安渡口
丙安古镇
红色宣讲志愿者肖义伍在元厚镇红军渡口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丙安古镇红一军团陈列馆
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在大山间奔流,流到贵州境内的最后一站——赤水市。
赤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红色土地。早在1929年12月,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就在此成立。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战赤水,在与川军、黔军发生一系列战斗后,在赤水的猿猴场(今元厚镇)、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向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转移。
赤水河,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在。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赤水人民的血脉,长征精神成为赤水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赤水河畔讲好红色故事
位于赤水河畔的元厚渡口,也叫红军渡口,这里耸立着一块红军纪念碑,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2018年,元厚红军渡口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5年1月29日凌晨,红军从这里渡过赤水河,正式拉开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赤水河畔,元厚渡口纪念碑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游客讲述着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老人名叫肖义伍,今年70岁,是元厚镇红色宣讲志愿者。虽然这些故事他已经讲解了数百次,但每一次讲解,他都充满激情,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当年,红军在元厚镇期间,宣讲马列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开仓放粮、放盐,带领穷人斗地主。所以,群众非常拥护红军,为红军搭桥、带路。肖义伍的舅舅袁万和,是渡口的艄公,他和妻子聂永珍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过两名受伤的红军战士。
肖义伍从小听舅舅、舅妈讲红军的故事。在肖义伍的记忆里,舅妈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宣讲救助红军的故事。舅妈去世后,肖义伍接过了红色宣讲的工作,1985年,他开始在渡口义务为游客宣讲红色故事,成为赤水河畔一名红色故事讲解员,至今已有36年。
2010年,肖义伍退休后,把红军在元厚的故事、红军四渡赤水的经历等进行认真的梳理,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肖义伍的宣讲场次越来越多,听过他宣讲的有5万多人次。
为传承红色基因,赤水市元厚镇于2019年4月启动了“红色宣讲进万家”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了“肖义伍红色宣讲工作室”,吸纳了200余人加入队伍。迄今为止,宣讲队深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村民组等开展红色宣讲200多场次。
肖义伍说:“只要我身体还能坚持,我就要把红军的故事讲下去,让红色故事传遍千家万户、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丙安古镇寻访红军足迹
距离赤水市区的丙安古镇,同样位于赤水河畔,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的主要驿站和商品集散地,有着“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称。
古镇背倚青山,三面环水,水陆交通便捷,距河滩20余米高,房舍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在雨过天晴的早晨,河谷里升腾出雾气,那些悬空而立、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在晨雾中高低错落、时隐时现,展现了古镇特有的原始风貌。
走过红军桥,踏在丙安古镇的石板路上,追寻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一幅幅历史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
1935年1月25日,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二师及军团部分两路从元厚向赤水进发,逐步形成两军夹击之势,准备攻占赤水城,行军途中部队把军团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设于丙安古镇,指挥进行了著名的丙安、黄陂洞、复兴之战。
红军战士们在丙安古镇期间,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至今仍被当地人广为传颂。据古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红军来了后,积极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发动和组织群众斗争地主豪绅,分粮、放盐济贫,还帮助老百姓挑水、劈柴。
红军部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当时上千名红军战士大多数都露宿街头,深得老百姓的欢迎和敬重。看到红军队伍优良的作风,一些一开始不明真相躲进深山的老百姓都纷纷下山,主动给红军烧水煮饭、带路做向导,把红军当亲人一样对待。
新中国成立后,赤水市政府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诲育后人,在丙安古镇红一军团驻扎的地方修建了红一军团陈列馆。
该陈列馆为一楼一底,全木质串架结构,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展陈内容分“挥师黔西北”“鏖战赤水”“四渡赤水”“红色丙安”四个部分,共展出图片300余幅、展陈品130余件。
2005年3月,丙安古镇被列入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点之一,每天都有很多游人来这里参观,找寻多年前的红色记忆。
红色传承引领绿色发展
86年前,四渡赤水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在赤水这片红色热土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如今,红色基因为赤水这座城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等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据了解,自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赤水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深入推进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等工程,大力打造绿色城镇,建设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休闲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赤水城区,建成30里河滨景观休闲步道,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已实现清洁能源使用率100%,城市居民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0%,博物馆、图书馆、公园、旅游公厕等全部免费开放,城市主要道路全面实现“白改黑”,空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优良水平,居全省、全国前列。一个山川秀丽、城乡优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经济繁荣、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生态经济强市正在黔北大地迅速崛起。
赤水市被称为“千瀑之市”“竹子之乡”“丹霞之冠”“桫椤王国”,有着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该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有元厚红军渡、丙安红色小镇、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黄陂洞战斗遗址等。
“十三五”以来,赤水市依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立足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该市做足“旅游+扶贫”大文章,成为全省首个脱贫出列县(市),并且成功创建赤水丹霞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今,赤水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贵州旅游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赤水市已先后获得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
遵义日
记者 徐飞 肖时雨 文/图
来源:遵义日报 众望新闻
全部评论
下载客户端,看更多热评
延伸阅读
赤水,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
2
05-19 15:17
37项!贵州公布“我为群众办实事” 省级层面任务清单
1
05-18 09:59
关于换届“十严禁”纪律要求
111
05-18 09:53
赤水:瞄准“餐桌”融入成渝
2
05-14 08:42
赤水市举办首届中学生器乐大赛
3
05-12 15:36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立即下载
×
互动聊天
活动介绍
活动流程
》
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