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赤水河畔的元厚渡口大同古镇一角一碗水红军战斗遗址文物保护标志元厚镇新貌(资料图)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赤水的宝贵财富。1929年,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下称中共赤合特支)在此诞生;1935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四渡赤水战役,更是让人们记住了穿越滇、黔、川深山峡谷的赤水河,留下多处战斗遗迹和红色印记。那一个个旧址、一部部史料、一件件实物,记载着曾经的峥嵘岁月,传播着不熄的革命火种。成立中共赤合特支在赤水市大同镇古镇社区,有一木结构老屋临街而立。这栋老屋就是中共赤合特支旧址。上世纪20年代,革命先驱恽代英、萧楚女在四川泸县的川南师范学校任教,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为川南、黔北等地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奠定了基础。彼时,在川南师范学校读书的四川合江人梁业广,积极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梁业广到四川合江、贵州赤水一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筹建党组织。次年春,经中共川南特委批准,建立了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由梁业广任书记。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后,梁业广又把工作重心转向赤水,到赤水发展党(团)员。1929年8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扩大会议决议,撤销中共川南特委,建立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当年底,经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批准,将原中共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改建为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赤合特支成立后,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展革命力量,不久便成立了复兴党团支部和省立二中、女中、乡村师范、蜀翘小学、织袜工人、船夫工人等6个党团小组,有党员30余人。随后,中共赤合特支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如领导工人罢工、开展抗日宣传等等,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红军一渡赤水河“当年,红军的一部分就是在这个渡口一渡赤水河的。”在距离赤水市50多公里的元厚镇,当地村民指着不远处的渡口说。元厚镇历史悠久,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中转地,赤水河上最繁荣的盐运码头之一。据镇上的老人讲,解放前元厚镇一直被称为猿猴场,相传是因为当地山高林茂,集镇附近山上有一块形态酷似猿猴的巨石而得名。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川黔边境的习水土城、赤水进发。1月24日,中央红军右路纵队红一军团进入赤水境内。次日凌晨,红一军团到达元厚镇后,所属红一师沿赤水河右岸向葫市、旺隆方向前进,红二师则向丙安推进,准备进占赤水城。1月28日,中央红军中央纵队、左路纵队在土城青杠坡与敌人发生激战。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负责人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决定,部队迅速脱离战斗,从元厚、土城一带渡过赤水河,向川军力量较为薄弱的四川古蔺、叙永地区推进。1月29日拂晓,红军开始一渡赤水河。由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军委第二第三梯队组成的中央红军右路纵队,从元厚的沙陀、川祖庙过河,中央纵队、左路纵队则在土城一带渡过赤水河。一渡赤水河,让红军摆脱了被动的局面,为中央红军从四川古蔺、叙永转入云南扎西地区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让红军得到了短暂的休整时间。红军在元厚期间宣传马列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开仓放粮。老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救护红军伤病员,为红军搭浮桥、带路。如今,当地仍流传着许多红军爱民、群众支援红军的感人故事。红军与敌多次激战当年红军一渡赤水河前,在赤水境内与川军、黔军发生多次激战。其中,黄陂洞遭遇战就是其中之一。黄陂洞位于赤水市天台镇,四周峰峦起伏、山脊绵长、弯多坡陡、崖险沟深、地形复杂。1935年1月26日清晨,红一军团红一师为攻占赤水县城,派遣部分红军化装成运送稻草的老百姓,准备进入城中,里应外合。但当化了妆的红军战士到达黄陂洞附近后,与从赤水县城方向前来的川军遭遇。由于口音原因,引起盘查川军的怀疑,随即发生遭遇战。战斗过程十分激烈,红军起初还和敌人形成对峙局面。到了当日下午,增援的敌军越来越多,为避开敌人优势力量,红军主动撤出战斗。黄陂洞遭遇战发生后,当地群众将牺牲的红军指战员遗体就近掩埋。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红军指战员遗骸被集中移葬至“赤水红军烈士陵园”。2017年1月,黄陂洞战斗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还有一场战斗发生在复兴场(今复兴镇)。1935年1月26日,红一军团红二师从丙安进抵复兴场,兵逼赤水县城。此时川军的两个团已占据了复兴场,由于敌情不明,红军未发动进攻。1月27日晨,红二师向川军发起猛烈进攻,红军以机枪火力掩护,发起冲锋,将敌人击退至复兴场北侧叫化营一带,但因地形不利,战果未能扩大。随后,川军增援部队赶到,从侧面巷道偷袭正专注迎击正面敌人的红军。战斗中红军伤亡较大,遂主动撤出复兴场。为纪念这场战斗,2001年7月1日,复兴镇人民政府在该镇新兴社区建立了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正面镌刻了“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9个大字,背面刻有战斗简介。边区游击纵队转战川滇黔三省交界区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向四川古蔺、叙永转移后,辗转进入云南扎西地区对部队进行整编,留下一部分红军伤病员在黔北和川南地区分别组建“红军黔北游击队”“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开展游击战,以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主力红军北上。1935年7月,“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与“红军黔北游击队”合并,将部队番号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简称边区游击纵队),在川南、滇东北、黔西北20余县宣传和组织群众摧毁反动政权,开展抗捐、抗丁、抗粮斗争,威震四方。当年9月,边区游击纵队巧取四川叙永县蓬溪镇,威胁泸州。令国民党川军大为震惊,遂集结兵力围剿边区游击纵队。为摆脱敌人追击,边区游击纵队经侦查,决定在赤水县的一碗水和四川叙永的大石乡交界处展开伏击。一碗水又名宝源,与四川叙永县大石乡接壤,两地交界处均系绵长宽阔的大山脉,地势险要。1935年9月24日拂晓,边区游击纵队抵达该交界处后,立即抢占高地进行埋伏。当天晚上,川军一个营进入伏击圈,边区游击纵队居高临下,枪弹齐发,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战至25日晚,川军后续增援部队赶到,边区游击纵队巧设“烟火阵”,将鞭炮裹入稻草当中制成火烟包,四处燃放,迷惑敌人,然后撤离。天明后,川军上山一看,只见满山残留的火烟包,边区游击纵队早已撤离完毕。此后,边区游击纵队继续转战川滇黔3省交界区域,直到1937年1月,边区游击纵队主力解散。遵义日报记者徐飞肖时雨来源:遵义日报 众望新闻
遵义日报记者徐飞肖时雨
来源:遵义日报 众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