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贵州省率先脱贫出列县级市,近年来,赤水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制度、政策、产业、观念、人才等五个方面完善机制体系,将脱贫攻坚、新时代文明实践、“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等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机结合。隆冬时节,是红薯的收获季,也是制作红薯粉的最佳时节。在赤水市旺隆镇,随处可见亮晶晶的粉条高挂下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晾晒苕粉。在这片土地上,处处涌动着建设发展的热潮。河道里,工人们正忙着架模、灌浆,浇筑河堤;一条最新规划的集镇环线正在加紧施工,现场挖掘机、搅拌机机声轰鸣,渣土运输车辆来回穿梭……作为赤水市唯一列入全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的乡镇。近年来,旺隆镇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持续完善产业配套,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有效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今年旺隆镇续建和新建项目共计46个,总投资超5.4亿元。”旺隆镇党委书记赵中良说,旺隆镇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来推进。尽管赤水市在2017年就已脱贫出列,但旺隆镇的各项产业配套仍在持续推进。近五年来,全镇公路建设里程翻了一番,完成了旺隆水库,连户路硬化率达90%以上;投资2.67亿元建成旺隆水库,城镇居民用水和农业灌溉得到大为改善;并围绕金钗石斛主导产业争取到中央资金1000万元,新建金钗石斛野外种植400亩、升级改造2000亩。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巩固脱贫成效,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源动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是关键,组织是保障,治理是抓手。”在赵中良看来,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必须解决人的问题,如何调动群总的内生动力是基层党组织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赤水市在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过程中,特制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赤水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规划联动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参照脱贫攻坚的组织架构,实行2-3名赤水市级领导联系一个乡镇,1名科级领导结对一个村,市、乡、村的三级,将脱贫攻坚的指挥作战体系、干部帮扶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督查问责体系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组建126支乡风文明志愿指导队,利用赤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比较科学的运行体系,引导村村定公约、户户树家风、人人作示范,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与此同时,赤水市还聚焦村级干部薪酬无差距、晋升无空间、后备无力量“三无”问题,探索建立村级干部工资薪酬等级晋升体系,激励村级干部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干事创业、奋勇争先。并创新将党校和职校联合,培养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双校联合、双向培养”机制,逐渐建立起一支以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为“特种兵”、村(社区)“两委”干部为“主力军”、年轻后备干部为“预备队”的村级人才队伍,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行走在赤水经开区的大道上,一栋栋标准产房依序林立。近年来,赤水市围绕万亩竹林提供的丰富原材料,集聚“园区”发展纸制品、竹木家具、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四大产业”,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