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贫】数字化“连接” 贵州乡村发生着不曾有过的新事
2021-06-09 09:44:17 来源: 多彩贵州网 编辑:卓娜
  • 编者按:

      6月8日至9日,亚太经合组织数字减贫会议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战略行动在贵州的不断深入,数字乡村的建设正有序推进,数字农业、数字生活正在贵州逐步建设完善。

      即日起,多彩贵州网集中推出系列报道“数字减贫”,聚焦贵州在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减贫过程中的探索与成效。

    本网记者 李思瑾

    印江县朗溪镇昔蒲村果农采摘金香橘

      又到了蜂糖李成熟的季节,温女士已接下了3000多斤的订单。近半月以来,她每周都要花上两三天自驾去往镇宁自治县良田镇,到果园里拍摄短视频分享给客户。

      6月8日早上,亚太经合组织数字减贫会议研讨会在贵阳开幕。为期两天的会议,APEC相关成员经济体的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高校、智库代表,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等国际机构的代表将围绕“推动农村能源、教育、医疗产业数字化发展”“分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接入水平、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话题进行探讨。

      数字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销售在数字化的强刺激下加速更新换代。这样的风口下,温女士加入了电商行业。

      “我经常网购各地的水果来吃。”3年前,温女士尝到了镇宁的蜂糖李。工作之余,她自驾去寻访栽种蜂糖李的果园。

    温女士在镇宁自治县良田镇蜂糖李果园直播

      在镇宁自治县良田镇,温女士遇到一位叫“天天”的90后女孩子。

      贵州兴起农村产业革命,当地政府鼓励种植蜂糖李,当村民们犹豫是否放弃种粮食而种水果的时候,在沿海城市从事美容行业的天天选择回家,扛着锄头上山开了地,成为一名果农,几年下来,天天家屋后漫山遍野都是李子树,她却晒得皮肤黝黑。

      蜂糖李价格从当年的每斤5元涨到现在的每斤50元左右,是普通李子的十倍。坐在果园里,天天跟温女士聊起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有一天,我们镇宁蜂糖李,能像车厘子一样让人惦记。”

      温女士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叫卖”蜂糖李,晒图,晒视频,从蜂糖李初初挂果点缀枝头,到生长成熟采摘满筐。

      三年来,天天果园里的蜂糖李被温女士卖到了十多个省份。“朋友吃了好吃,再介绍朋友来购买。”温女士称这种为“朋友圈经济”,电商也从她的副业逐渐变成了主业。“今年刚开春,就有不少外省的顾客来订购李子了。”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电商行业。印江县的田如春做电商的动机更为直接:想让自家果园里的金香橘卖个好价钱。

      印江县朗溪镇昔蒲村的金香橘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每年秋季,金香橘成熟,外来客商纷至沓来。“刚开始收购价为每斤1.5元,随着橘子大面积上市,客商们压价,一次比一次低,最低的时候跌到了每斤0.7元。”田如春纳闷,“明明是好东西,怎么价格就这么低了?”

      2016年开始,每到金香橘产果季,在外做工程的田如春就回到村里,通过拼多多、淘宝等平台销售金香橘。帮自家卖,紧接着帮村民们卖,后来又到镇上建起了电商驿站,每年帮助朗溪镇果农销售金香橘40多万斤。

      贵州大山里的很多乡村,也因数字化的“连接”,发生着许多不曾有过的新事。

    “爱笑的雪莉吖”向网友展示收竹笋、制作锅巴饭、采摘野柿子

      天柱县雷寨村的90后女孩袁桂花,以身边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方式,在快手上打造出一个自媒体。她拥有的粉丝数,351万,是她所在的天柱县户籍总人口的8倍多。

      “我们村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你如果不上学,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嫁人。”2017年,袁桂花高考落榜,却选择了一条与村里大多数青年截然不同的路:留在家,帮父母干农活。

      袁桂花看过一本探险小说,里面有个人物叫“雪莉杨”。她想成为这样勇敢的人,加之自己平时也爱笑,于是在快手上注册了“爱笑的雪莉吖”。“大家都在快手上表演才艺,我除了对山里的生活很了解外,别无所长。”农闲之余,袁桂花试着拍一些短视频发到快手上。

      这个爱笑的姑娘,咧嘴一笑就露出洁白的牙齿。

      她挑着满满一担秧苗,快乐地抛进水田,挽起裤腿下去,一手分着秧苗,一手将其插入泥土;她在竹林里意外地发现“四胞胎”竹笋,欣喜地砍下,装入背篓,晨露和汗水打湿了她额间的刘海;她去松林捡松果,用细麻绳捆了,挂在竹枝上,起名为“松果风铃”……  

      有时候,袁桂花也会开直播,从地里采摘来蔬菜在老土灶上做好吃的,或是坐在屋檐下弹着吉他唱歌。常常是很简单的一个短视频,比如制作青团,就吸粉几十万。有粉丝留言说:“谢谢你让我回忆起往昔。”还很多粉丝在下面询问,想购买他们村子里的竹笋、腊肉、霉豆腐和酒。

      半年下来,袁桂花存了一万多元。父母刚开始不理解,担心地问她“你是不是在网上骗人了”。后来找她买农特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一个月,销售额达到了20多万。

      2019年6月,袁桂花的粉丝——一位香港女士,带着14岁儿子来雷寨村体验田园生活。袁桂花带他们去锄地、到竹林里做饭。男孩的手磨起了水泡,还在田埂上摔了一大跤。“他们离开那天,男孩子种的菜发芽了,但还不能吃。看着绿油油的菜苗,他好开心。”袁桂花说,每年都会有粉丝到她家小住。

      因为短视频和直播,城市与农村之间紧密地连在一起,袁桂花迎面而出,赶上了。至此,她和村子里的人和事,与外部世界有了更深的连接。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