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贵州战法”
2020-11-24 09:51:16 多彩贵州网 编辑:卓娜
  • 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9个深度贫困县的最后出列,意味着贵州全部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贫困退出。

      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到减贫人数和减贫幅度位居全国前列——这,是贵州的脱贫攻坚。

      2011年以来连续39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是贵州的经济增速。

      从“地无三尺平”到中国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组组通公路的省份——这,是贵州的交通变化。

      从石漠化严重,到森林覆盖率超过58.5%,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全国第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这,是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正准确把握脱贫之“势”,精准推进脱贫之“事”,精彩演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贵州战法”,创造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

      贵州,正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发展新路,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脱贫,走出一条“贵州新路”

      “既熟悉又陌生。”这是杨伦回到家乡——黔西县中建乡营盘村的感受。

      中建乡曾是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过去交通闭塞,在黔西县“穷出了名”。“记得离开家的时候,从坑坑洼洼的毛沟路走到公路边,坐三四个小时的车才到县城。”杨伦说,那时候,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养着鸡鸭还有牛,“环境太差了。”

      现在的中建乡,白黔高速直达,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一体化发展,以漂流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中果河风景区游人不绝。

      要想富,先修路。

      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2018年1月修建通组路后,开始种植韭黄,如今不仅种得好,还敲开了广东、浙江等地市场大门,当地老百姓把通组路称作“韭黄产业大道”;乌蒙深处的威宁自治县吕家河村新建10公里的通组公路,让村民夏勇种植的烤烟再也不愁卖……

      快马加鞭。2017年8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农村发展难题。

      截至2019年底,全省完成“组组通”路面建设任务,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立体交通,也让贵州“高原变平原”。截至2019年底,成贵高铁建成通车,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4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贵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极大提升。

    高铁穿过贵安新区(贵阳市委网信办供图)

      特别是近十年来,万桥飞架,黔山变通途,世界前100名高桥中有47座在贵州,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

      来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走“产业新路”,既符合贵州山地特色的地理特征,又符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基本要求。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带领村民成立延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刺梨种植规模,办果酒厂,成立年产5000吨果酒的“贵州大兴延年果酒有限责任公司”,带动村民致富。

      瓮安县黄红缨茶产业基地,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产业园区,通过流转、拓荒来的1.2万余亩茶园,已经帮助1786人实现了稳定就业、脱贫摘帽。

      思南县青杠坝村,村“两委”成员牵头成立合作社,将群众组织起来发展产业,由穷村变为经济强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0万元;

      黔西南州对100余个坝区的种植模式、组织方式、主导产业进行细化,结合茶叶、薏仁米、精品水果等10个重点产业,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铜仁市因地制宜实施“稻+”模式,做好生产资料保障供应,全市农作物在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

    贵州因地制宜、集中资源推进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图为遵义辣椒(朱小松摄)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搅动了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去年,贵州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产量达到113.8万吨,迈入全国第一梯队;百香果种植规模挤进全国前三;太子参产量占全国需求量40%,初具全国定价权……

      2020年初的《贵州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城镇新增就业78.49万人,预计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5%左右,居民收入增速继续跑赢经济增速。

      2020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7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09万人,比上半年增加15.92万人。

      贵州,正逐步走上一条幸福的“小康新路”。

      脱贫,战出一套“贵州战法”

      “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杨丽燕说,她是2018年7月搬到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阿妹戚托小镇的,“一开始心里总是担心搬迁到这里后没有了土地,生活怎么办。后来这些担忧完全没有了。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在家门口上班,孩子也实现了家门口上学”。

      搬出去,换个活法。

      2015年,贵州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通过“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建设,让贫困户“一步跨千年”,成为城镇“新市民”。

      截至2019年底,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万多人,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如今,“两不愁三保障”短板正在被补齐,教育、住房、医疗和饮水安全“3+1”保障取得新成果。

      义务教育有保障——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义务教育资助人数190.3万人、资助总金额8.79亿元,防止因学致贫。全省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650所、普通高中学校项目280个,启动建设50所“强基工程”中等职业学校。

      住房安全有保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工作。针对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木结构住房较多的实际状况,率先在全国实施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30.6万户、人畜混居整治7.12万户。

    黔西南州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阿妹戚托特色小镇虎头山安置区一角(陈亚林 摄)

      基本医疗有保障——健康贵州大步“黔”行,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国内目前最大的远程医疗专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百分之百参加医保,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饮水安全有保障——实施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解决279.54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采取统一配置家用水质净化设备和小水窖改造等方式,再投入资金3.77亿元用于解决6万余人农村供水小水窖提升改造项目,改造小水窖8771个。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也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法宝。

      近年来,上海、广州、杭州、宁波、苏州、青岛、大连等东部7个发达城市对口帮扶贵州除贵阳外的8个市(州),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帮扶,从资金、产业、项目、人才、就业等方面给予贵州极大支持和帮助,让毕节蔬菜端上了广州餐桌、遵义茶叶在上海飘香四溢,贵州也迎来了“杭州专家”“苏州干部”“宁波医生”。由此,也推动创新和形成了“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的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

      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到贵州考察时,点赞:“贵州是我见过的最令人鼓舞的脱贫范例之一;贵州在努力消除贫困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脱贫!脱贫!

      “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4000万贵州人民,将继续书写百姓富、生态美的“贵州美好”!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