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流长乡:一树花开幸福来
2020-03-10 09:25:10 贵阳网
  •   刺梨挂果。

      村民在查看蜜蜂养殖情况。

      制作沙鹅豆腐的工人正在沥豆渣。

      村民胡攀勇饲养的肉牛。

      第一次采收的蚯蚓。

      ■题记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殷切期盼,不仅把准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也指明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方向。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精准施策,精准定位,采取超常规、革命性手段,紧抓最难的产业扶贫,带领贵州2000万农民奔小康。

      在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下,贵阳市“一切工作都向脱贫攻坚发力,一切工作都与脱贫攻坚融合,一切工作都为脱贫攻坚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乘势而上,主攻发展“五子登科”(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奶瓶子)主导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再度向贫困发起总攻。

      有着“千里乌江源”之称的清镇市流长乡,因地制宜,结合区域海拔、气候条件,克服喀斯特地貌耕地少、土层薄、土壤肥力低等条件的限制,围绕刺梨基础产业不断探索,从“一业”到“多业”,以“单方”到“复方”无限叠加N个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1+1+1>3”复合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绿色山地新农业发展之路。全乡3300余户12000余人参与到产业建设,户均增收6000余元;建档立卡贫困户684户1910人全部实现脱贫。

      [“刺梨+蜜蜂+黄豆”]

      拓宽群众增收路子

      一丛丛低矮的刺梨布满山野,一簇簇犹如小花的绿叶在刺梨树枝头错落有致绽开,给这个特殊的庚子年春天增添了几分盎然生机。刺梨篷下,不少村民正在打枝、锄草。一排排有序摆开的蜂箱上,蜜蜂从山野间的菜花地、野花丛衔蜜归巢,欢快地进进出出。

      这是3月8日,记者在清镇市流长乡黑土村5000亩刺梨基地看到的景象。

      “我家种了50亩刺梨,养了50箱蜜蜂,今年我还打算再养10箱蜜蜂,再在刺梨地里种点老虎姜。”正在打枝的村民张大辉说,预计今年收入十来万元应该没有问题。

      “别看这些石旮旯地,再过几个月它就会产生叠加效应,一块地里会有几份收入,一年每亩地挣个6000块钱不成问题。”正在基地里放蜂的流长乡油菜村茂根百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堪茂根穿着防护服,一边查看蜜蜂情况一边信心满满地说,“搞刺梨林下养蜂和黄豆种植,我觉得非常好。我自己算了笔账,种植刺梨800亩,挂果后,刨去成本每亩刺梨可以净赚3000元,加上蜜蜂的收益分红,比种包谷划算多了。”

      “遍山石旮旯,泥巴没几坨;要想吃大米,除非背背箩”。这首打油诗,是过去当地人因地理环境差,导致收入一度困难的真实写照。黑土村和乡里的其他村一样,由于地处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石漠化严重,耕地少,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常年广种薄收……

      谁曾想到,几年前这个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0元的村庄,依靠刺梨等特色产业,实施“1+N”产业复合发展,而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以上,部分种养殖大户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大关。这一切的改变,得从流长乡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紧抓“1+1+1>3”复合式山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说起。

      “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土壤肥沃的坝子珍贵且稀少,想规模化发展产业,还得盯住这一座座大山。”流长乡副乡长邱文明说,推广种植刺梨产业一经推出,群众积极性就很高。

      “在流长乡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种植的刺梨维生素C含量是其他地区的1.4倍,在刺梨下养殖蜜蜂,以刺梨花作为蜜源花种酿造的蜂蜜非常优质,比人工授粉和普通花源酿造的蜂蜜品质保障更好、药用价值更高、保健效果更优。同时,刺梨花利用蜜蜂授粉可增加刺梨果产量和质量。在刺梨地里套种不差于玉米地套种的本地黄豆,黄豆的根瘤菌含氮特别高,氮肥对果树生长大有好处。”邱文明说,本地黄豆还可以为乡里的另一个优势产业——沙鹅豆腐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材料。

      说干就干,在技术专员和大户的带领下,在乡干部的动员下,流长乡老百姓纷纷在自家地里种上了刺梨。截至2019年底,全乡完成规划种植刺梨15000余亩,部分套种本地黑腰细黄豆。蜜蜂养殖则由乡政府组织开展免费技术培训,统一“苗乡送春归”蜂蜜品牌销售,共发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大户示范养殖蜜蜂1000余箱,年产优质蜂蜜5000公斤左右,实现年产值150余万元。

      “‘刺梨+蜜蜂+黄豆’套种套养模式不仅降低了老百姓发展农业产业化种植的收入风险,也保证了沙鹅豆腐生产原材料的供应。”沙鹅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张军说,沙鹅豆腐是流长乡一大农特产品,在贵阳、清镇地区都有一定知名度。在刚过去这个春节,全村就卖出20000多斤沙鹅豆腐。“现在由乡政府引导搞产业套种,解决了原材料问题,按沙鹅豆腐的生产技术,年销售可达300万元,还不算豆渣养出来的熟食料猪的收入,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自然更高了。”张军说。

      [“养牛+蚯蚓+蔬菜”]

      有效利用变废为宝

      “这两天,我们兴隆村首个蚯蚓繁种基地正在进行第一次蚯蚓采收。同时我们用含有大量有机物的蚯蚓粪来浇灌刺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刺梨挂果率,形成了一个从一产到多产、单一到复式助推脱贫攻坚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流长乡党委书记曹兴亮提到的“蚯蚓粪”,是乡党委、政府围绕刺梨产业发展科技提升,在流长乡肉牛养殖大村王院村按照“1+1+1>3”复合式山地农业发展模式,启动试验新衍生出的复合式产业。

      “我们引进的蚯蚓种,主要是通过牛粪养殖,一头牛的牛粪一年可以养35斤蚯蚓。”王院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奇介绍说,兴隆村的养牛大户比较多,所以第一个项目便落在了兴隆村养牛大户胡攀勇的牛场旁。

      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玉坤介绍,肉牛养殖是流长乡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点之一。其中的养牛大村王院村2019年肉牛存栏就达1000余头。过去,养殖产生的牛粪还土的有40%,养殖户自行售卖或无法收集的占5%,余下的55%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经多方考察学习,2019年初,贵阳市商务局派驻王院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李奇协调启动资金5万元,发动10余户农户先期实验播种养殖蚯蚓。其中,兴隆村村民胡勇成为了新发展模式的带头人和先行者。

      “牛粪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蚯蚓生长的沃土,用牛粪养殖的蚯蚓产量高、体型大,可以用作鱼饵、制作有机肥等,而且蚯蚓把牛粪消化以后产生的蚯蚓粪含有大量的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用来种植蔬菜也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唐玉坤介绍,在探索尝试发展“肉牛养殖+蚯蚓养殖+蔬菜种植”发展复合型产业的过程中,流长乡积极协调农业企业合作,蚯蚓种和技术由贵州黔农汇公司提供销售也由企业收购。去年9月份,胡攀勇的牛场旁开辟了一片800平方米的牛粪地,投放了500斤蚯蚓种。

      “这次预计能采收700——800斤蚯蚓,其中扣除500斤的蚯蚓种外,其余的都按7元/斤的价格从养殖户手里收购,将售卖到花鸟市场去做鱼饵。”李奇说。

      “以前牛粪不好处理,现在用来养蚯蚓,还能有不错的效益。我最多的时候养了五六十头牛,春节卖掉一部分后现在也有二十几头存栏,一头牛的平均利润在几千元,蚯蚓消化了牛粪,变成了有机肥,又可以卖掉,每年能有将近三十万元的收入。”胡攀勇说。

      “按照这种模式发展,可以形成一条既促进农民增收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即可变废为宝,实现效益互补,风险规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真正达到‘1+1+1>3’的效益。”唐玉坤说。

      【采访手记】  

      让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

      流长乡是清镇市的一个边远乡镇,农业大乡,地处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石漠化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0.9%,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广种薄收。过去,传统农人用传统农法从事传统农业,一家人几亩地一年也没多少产出,一年做来不够一年吃也是常见的事情。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兴起后,乡党委政府经过科学的考察论证,科学地、有机地依托一棵会开花结果的树——刺梨形成产业,因地制宜、因人因户施策,将蜜蜂、石漠化、农家乐、观光业,肉牛、蚯蚓、果蔬等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围绕一个基础产业起步,实现了从“一业”到“多业”,从“单方”到“复方”的转变,拉长了产业链条,抬升了产业发展附加值,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复合式的绿色产业发展和扶贫之路,破解了石漠化山区让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的问题。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这个基本盘的工作成效。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按照贵阳市‘五子登科’主导产业和清镇市‘枫、蔬、果、茶’四大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部署,目前,我乡种植完成元宝枫8000亩,拟种植韭黄、车厘子、蓝莓等高效经济作物3200亩。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山地特色,在‘1+1+1>3’复合式山地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把全乡产业有机叠加整合起来,让产业扶贫更精准、更高效,用产业发展带给群众的实惠来检验脱贫攻坚成果,让这一方水土真正养育起这一方人。”曹兴亮说。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