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共筑小康 ——清镇市以“六个‘群众’”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2019-08-27 10:41:19 贵州日报
  • 聚焦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
    新闻提示

      2018年8月,清镇市被中央列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自启动建设以来,在中央、省、贵阳市的领导下,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题,以建设“诚信清镇·志愿湖城”为目标,以“六个‘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感召群众、凝聚群众)为主线,“传播”与“实践”两大体系同频共振、同力发展、同出成效。
      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通过坚持以“价值引领、为民服务、整合资源、志愿服务、重在实践、试点探索”为原则,建立“定内容、建平台、强宣传、抓载体、建机制”五项工作为主线的实践体系,唱响新时代主旋律,有效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感召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泛激发和凝聚起广大农民群众昂扬向上奔小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 建立组织体系 筑牢实践阵地

    根据《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地方实际,清镇市出台《清镇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以市为主体,城乡统筹推进,以市、乡(镇、社区)、村三级为单元,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大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其作为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党员群众政治素养、培养党的基层组织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努力打造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党建铸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
      成立清镇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市委书记担任主任,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副主任,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指导乡(镇、社区)、村开展工作。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9个乡镇7个社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所长,负责组织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指导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居)党支部书记担任站长,负责组织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结合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 
      以全市域为整体,以市、乡镇(社区)、村(居委会)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清镇市着力建设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文明实践固定队伍。其中,实践中心负责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实践所负责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实践站负责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志愿队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党政机关干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党校教师、基层社会工作者,慈善、互助、公益、文艺等社会各界人士;二是返乡党员干部、退休职工、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在各领域德高望重、贡献突出、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各界人士。

    ■ 构建实践体系 完善工作机制

    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清镇市坚持以“价值引领、为民服务、整合资源、志愿服务、重在实践、试点探索”为原则,建立由“定内容、建平台、强宣传、抓载体、建机制”五项工作为主线的实践体系。
      定内容——以践行“八知八行”为主要内容,助推文明实践活动。知思想,行理论:深入学习宣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普及党的理论政策。知文化,行礼仪:充分挖掘优良家风家教、悠久民风民俗。知科技,行技能: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升群众致富增收技能。知道德,行风尚: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系列评选宣传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知政策,行致富:开展惠农政策宣传,更好地指导群众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知文明,行创建:着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知诚信,行做人:开展诚信清镇建设工作。
      建平台——以激活该市现有科技示范基地、文化站等资源为路径,打造“八个服务平台”:理论宣讲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诚信建设服务平台、普法教育服务平台、城市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强宣传——以“五个一”建设为载体,助推文明实践活动。“一单”:制定全市文明实践活动总单。“一册”:编印一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文件资料读本。“一赛”:每年在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一次文明实践主题比赛活动。“一演”:开展专题文艺巡演。“一影”:拍摄一部反映文明清镇、诚信清镇的电影。
      抓载体——以志愿服务队伍为主体,围绕“理论宣讲、科技科普、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健身体育”五个方面进行策划,实现“月月有主题、季度有成果、首尾有始终”。
      建机制——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汇报,部署安排下一步工作。指导服务制度:加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筹指导。政策保障制度:强化经费保障。奖励激励制度:健全激励政策,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及时选树表彰。考核监督制度:建立文明实践工作测评体系,定期考核评估,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市年终目标考核。

    ■ 突出地方特色 打造实践品牌

    清镇提出,文明实践包含“传播”和“实践”两个方面。“传播”就是深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就是指思想文化的学习体验和行为文明的实践。为此,清镇“五同”发力,共育文明之花。目标引领“同向”: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题主线,引导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同向”发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传播实践“同频”: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同频共振。诚信志愿“同步”:打造“诚信清镇”与“志愿湖城”深度融合,同步发力。融入中心“同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作为。致力文明“同心”:举旗帜,聚民心,全市上下同协力共推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
      清镇形成上下共识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用中国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既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也要体现新奉献新关爱,就要做好“虚功实做”与“实中有虚”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清镇市着重从六个方面入手:突出主流价值——党建引领、核心价值观。贴近民生需求——扶贫助困、惠民利民。体现时尚要素——新颖活泼、具有魅力。融入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民俗元素。促进城乡对接——牵手有爱、共享家园。
      为进一步抓实抓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清镇市将每周三确定为全市“文明实践日”,开展全市性“文明实践日·相约星期三·民事大联解”集中示范活动,力争把“文明实践”打造成为老百姓的“赶集日”,让每一位老百姓带着需求来,满载收获归,搭建起文明实践与群众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打造文明实践活动品牌。清镇市将诚信建设贯穿整个文明实践工作的始终,以“诚信清镇·志愿湖城”为载体,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清镇样本”。


    特色品牌
      8月21日晚上七点半,天逐渐暗下来,清镇市卫城镇扶风广场上聚集起许多群众,大家知道今晚是每周三例行的电影放映日,便早早来等候。
      “生活垃圾要集中扔在垃圾箱里,保持古镇的街道干净整洁,给游客们留下一个好印象……”电影放映前,卫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们进行了半小时文明知识宣讲,语言通俗易懂,宣讲十分有效。宣讲结束后,银幕上播放起电影《流浪地球》,群众被影片中的情节吸引,聚精会神地观看。
      “现在镇上的群众已形成习惯,每周三白天开展活动,晚上放电影,进行半小时宣讲,互动性很强。”卫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班负责人程兴告诉记者,以“文明实践日·相约星期三·民事大联调”活动为载体,卫城镇25个村分别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镇、村两级93名干部组成清镇市卫城镇志愿服务大队,深入到村居开展产业调整、合医筹资、脱贫攻坚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同步采集好群众需求。
      志愿服务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志愿者是开展服务的“生力军”。“壮大队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队伍细化,形成一支支‘术业有专攻’的队伍。”程兴说,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同时,卫城镇号召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各单位120余名专业人员,组建理论宣讲、法制教育、济困帮扶、科技科普等13个专业志愿服务组,根据群众需求,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
      今年75岁的程家强是卫城镇的文艺志愿者,他撰写的舞台剧剧本已有16个被各村文艺表演队排练表演。“把党和国家的好声音编进剧本里,由群众自己传播出去,这种方式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效果特别好。”程家强说。
      “金融下乡、‘六月六’布依歌会、保护母亲河·文明在行动、农技培训·乡村振兴……”在卫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菜单”上,记者看到今年下半年每周三的活动主题、实践队伍、活动地点等信息一目了然。“我们把星期三打造成为群众习以为常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赶集日’,借助每周三的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周一服务、一月一主题、一季一赛事、一节一台戏,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助推乡村振兴,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旋律’。”程兴说。
      把每周三作为志愿服务日已经在清镇市各级各部门形成固定。来自清镇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阳光名剪志愿大队,就固定每周三进村、进敬老院开展义务理发活动。“住在边远农村的老人们很少有机会出来理发,我们每次召集四五个志愿者帮他们理发,群众很高兴。”该志愿大队队长苏义告诉记者,大队志愿者最多一次为80余位群众免费理发。

    采访手记

    以提振群众精神风貌为落脚点

      近一年来,清镇市结合试点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大力破解试点中的具体难题,围绕“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在哪干”“创新干”,推动试点工作往深里走、实里干。如今,在全市形成志愿服务总队1支、大队74支、小队222支,注册志愿者8.27万人,通过实名认证5.98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15个、志愿服务站135个。目前,全市开展“文明实践日·相约星期三·民事大联解”集中示范活动近40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次,接受各类咨询服务超过2.5万次,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的“清镇实践”思路逐渐明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诚信建设”为主线,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题,以打造“诚信清镇·志愿湖城”为目标,以提振群众精神风貌为落脚点,以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为主要服务队伍,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盯住“传播”和“实践”两个渠道,在“知”与“行”上做文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化市、乡、村三级组织保障,建好市、乡、村三级实践阵地,着力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感召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泛激发和凝聚起了广大农民群众昂扬向上奔小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编辑:龙香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