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迎来了一批四川游客,他们品尝当地的竹笋腊肉、豆花等美食,欣赏壮观的瀑布,对景区美景赞不绝口。
黎明村共有207户787人,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十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良好的生态是黎明村最宝贵的财富,这里竹林郁葱、青山巍峨、风景优美。近年来,黎明村依托赤水大瀑布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发展旅游,我们村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民的年收入也翻了几倍。”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说。地处赤水河中下游的赤水市,与四川省南部接壤,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这里既有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竹海等景区景点,也有元厚红军渡口、丙安红色小镇等,红绿交相辉映,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杨柳 摄)
如何利用好这笔财富?“十三五”以来,赤水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旅游兴市”,提出“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着力加快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赤水市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赤水市积极探索“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带农”的特色新路,大力实施旅游扶贫,通过发展山地生态水产养殖、精品水果、蔬菜等产业,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建设,实现旅游商品线上线下互动。赤水市按照“园区景点化、工厂花园化、产品商品化”要求,着力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集生产加工、产品展示、购物销售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商品达1500多种。不仅如此,赤水市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盐运文化、古镇文化,打造了红色旅游、夜间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等。
▲ 赤水市区一角(王怀茂 摄)
旅游助脱贫,旅游富百姓。“十三五”期间,赤水市立足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扶贫”大文章,成为全省首个脱贫出列的县(市),并成功创建赤水丹霞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业持续“井喷式”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赤水市,有10万余人“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赚到旅游钱”,1.3万余名贫困群众依靠旅游脱贫致富。“十四五”时期,赤水市将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黔边城市带、遵义都市圈“四大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围绕观光、度假、康养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建好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真正把旅游产业融入到各个产业之中,奋力谱写赤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