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岩丹霞地貌

赤水宝源乡鲜花种植
赤水竹产业及深加工

赤水市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

赤水市经开区西南家具产业园
百万亩竹海延绵起伏,丹青赤水四季如画……赤水以美景闻名。“十三五”期间,赤水更因作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青史留名。五年间,赤水以乡村振兴、百姓脱贫、产旅融合的画笔描绘着一幅幅新的画卷,打造出竹乡大地一派新风景。乘着汽车从元厚集镇出发,顺着盘山公路,很快就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五星苗寨。五星苗寨过去叫做五星村,现已合并到石梅村,是赤水典型的苗族聚居地。“元厚夹皮沟、山高石头多,抬头看见山、出门就爬坡”。这话是形容元厚镇的地势恶劣。过去,五星苗寨受地形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发展滞后,老百姓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贫困生活。村民们居住的房屋也大多是土墙房或是破旧的瓦房,96%以上是贫困户,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如今走进石梅村五星苗寨,宽阔的民族广场、精致的小楼、整洁的通村硬化路,已让人想不起当初的模样。市、镇两级党委政府针对石梅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素质偏低,产业发展单一的现实难题,以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持续发展基础,以产业扶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累计投入资金5500余万元,对五星苗寨实施了整村搬迁,为苗寨群众新建房屋,配套旅游设施,帮助他们发展起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高山白茶、生态黑猪、高山蔬菜等产业。村民王利琴原来在外面打工,2018年回村后利用自家小楼第一个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现在她不光搞餐饮,还把二楼改成了客栈。“客人多的时候,还要打电话预约呢。”王利琴现在一年收入可达十万元。“原来在外面打工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元,现在就在家门口做活,比在外头好多了。”如今,五星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底整村实现脱贫出列,2019年底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村民们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离五星苗寨不远的山下,一根根粗大的楠竹正被送往工厂,然后变成一支支细小的竹筷。这里是石梅村竹业加工厂,几条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忙碌。附近几个村的竹子会送到这里加工,一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收益,覆盖180户700多人,其中贫困户143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石梅村的振兴,是赤水“十三五”脱贫攻坚成果的真实写照。赤水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九不”增“九感”脱贫攻坚经验,构建“六全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赤水脱贫尽锐出战,39名县级领导、102个挂帮部门、4056名县乡干部和272名驻村工作队员深入一线,靠前服务,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建成了重点水库2个,解决农村6.8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51个贫困村供电质量稳定保障,全面消除“无电户”;10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和通农村客运,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新建基站827个,新增光缆线路3367公里;全市17个乡镇卫生院均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贫困人口100%参保;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的3644户14369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通过脱贫攻坚一系列项目建设,加速补齐了农村水、电、路、气、讯、房等“短板”,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硬化路、文化室、卫生室和通信网络,农村群众吃穿不愁,教育、医疗、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全面保障,赤水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赤水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每个农业产业都有2家以上龙头企业带动,每个农户都有二至三个主导产业支撑;农民生产出的农特产品变为工业原料,农民成为工业“第一车间”的产业工人,农特产品都能在工业园区精深加工。截至2019年底,全市6个贫困乡镇、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662户2733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6%降至0。赤水农民群众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五变”,主动劳动致富,踊跃投身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中,村村定下村规民约,文明乡风扑面而来。走进赤水经开区红赤水食品产业园,以竹笋及其他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正在抓紧时间生产,依托赤水市及周边丰富的竹资源,竹笋类产品占到公司营业额的70%以上。“我们每年要采购上万吨的竹笋原料,平均每天要生产2000箱左右的竹笋类产品,公司年产值去年突破了3亿元,稳定就业400多人。”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瑞金介绍说。

竹产业是赤水市的特色重点产业,目前,赤水市的竹林面积达到132.8万亩,其中楠竹林面积52.8万亩,年可采伐楠竹1200万株、楠竹笋3万吨以上;杂竹林面积80万亩,年可采伐杂竹100万吨、杂竹笋3万吨以上。赤水市目前已有竹笋加工、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和竹家具6大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竹业综合收入占赤水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成为当地财政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19年,赤水市竹产业综合产值超过60亿元,创税超过2亿元,群众直接收益达5.7亿元。“十三五”以来,赤水市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标准化竹林、年出栏1000万羽乌骨鸡、3万亩生态水产养殖),“石上种药、山上栽竹、林下养鸡、水里养鱼”的绿色生态立体循环农业在赤水已具规模。每天早上9点,位于赤水经开区的信天斛满堂药业有限公司就会开门迎客,迎接游客参观公司的石斛生产加工车间,了解石斛产品。

得益于丹霞地貌、湿润气候等天然优势,赤水种植金钗石斛历史悠久,金钗石斛是赤水的道地药材,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中国绿色金钗石斛之乡。赤水市现有金钗石斛种植、加工经营主体44家,自主研发有金钗石斛冻干花、中药饮片、粉、浸膏、石斛酒等15个系列40余个产品。赤水市已建成金钗石斛种苗繁育基地500余亩,全市金钗石斛种植面积达到9.22万亩。金钗石斛不仅是赤水市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更是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在复兴镇凯旋村,当地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结合金钗石斛种植园内的石头景观,建起了金钗石斛观光园,成为3A级旅游景区,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目前,赤水市“丹霞金钗花”“永斛源”等地方特色品牌被认定为著名商标,金钗石斛产业园区列入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复兴镇张家湾石斛生态观光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赤水市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目前,赤水市乌骨鸡产业已初具规模,赤水竹乡乌骨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乌骨鸡产业园区列入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年出栏以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万羽以上。发展2.2万亩生态水产养殖,每年养殖生态鱼6600吨。

“十三五”以来,赤水市以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中心,着力打造以竹、石斛、乌骨鸡等为代表的优质农业品牌,全市20余个品牌获“两品一标”认证。同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各地资源,赤水市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进程,全市农旅园区年可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年付土地流转金300余万元。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业发展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赤水农业产业高效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赤水的高效农业产业绿了山坡、富了乡民。“千挂飞瀑”“万顷竹海”“丹霞之冠”“桫椤秘境”,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国家4A级景区……密集的旅游资源,是赤水发展的宝库。

赤水大瀑布景区吸引游客-翁永学 摄
如何利用好这笔财富,赤水“十三五”时期发展全域旅游,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总结脱贫经验的同时,赤水市始终坚持“旅游兴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推动产旅融合,让农业、工业与旅游业同频共振,全力推动赤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向好发展。今年6月,在全国首届非遗购物节,赤水竹编联袂上海老字号“哈尔滨食品厂”,推出“竹报平安”糕点礼盒,受到消费者欢迎。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遗项目,“哈氏”糕点海派制作技艺是上海黄浦区非遗项目,推动两地非遗合作的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赤水两地通过扶贫协作设立“传统公益工作站”,将赤水竹编产品逐渐转变为产业化的商品。借力上海与遵义之间东西部扶贫协作,赤水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不断促进非遗与旅游的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让非遗产品走出大山,奔向世界。竹编、竹雕、竹扇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推向市场;赤水晒醋酿造、独竹漂等一批赤水特色打造成为旅游体验项目;建成了贵州赤水非遗竹编体验中心和以竹编、竹雕、竹扇等为主的非遗特色旅游商品展示中心。赤水推进的产旅融合并不止于非遗文化,而是囊括了一、二、三产的全域模式。一产上,赤水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山地生态水产养殖、精品水果、蔬菜基地等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乌骨鸡(蛋)、金钗石斛、竹笋、虫茶、腊肉加工和包装,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建设,实现旅游商品线上线下互动。

二产方面,赤水按照“园区景点化、工厂花园化、产品商品化”要求,着力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集生产加工、产品展示、购物销售、观光体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企业,按照3A景区标准打造工业旅游景区1个,工业旅游点6个。“十三五”以来,赤水聚焦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和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坚持“全景赤水•全域旅游”,打造景区景点30个,其中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5个,开发旅游商品1500余种,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赤水丹霞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顺利通过质量评审。实现旅游业持续“井喷式”发展,带动10万余人“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赚到旅游钱”,帮助4000余户1.3万余名贫困群众依靠旅游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