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徐乙平:是艾华村这片沃土给了我成长的机会
2020-11-27 20:14:01
  • 近五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与其说我是去帮助艾华村,不如说是艾华村认可了我、接纳了我,让我在这片沃土上锻炼和成长。

    2016年3月,我被派驻到到丙安镇艾华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刚到村的时候,我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群众都觉得我太年轻,工作开展寸步难行,我常常为此整晚失眠。如何开局?思来想去,决定先对艾华村摸个底,于是,我与同步小康驻组干部们一起走访入户。
    2016年,艾华村的人均年收入仅2800多元,全村607户1833人,但都住得很分散,很多地方还没有公路,只能步行。所以每到一处,我都认真了解真实情况,并记录到笔记本上。半年的时间,终于将45.5平方公里的艾华村走了个遍,对全村每户的基本情况也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徐乙平下乡走访

    要想富,先修路。经过多方协调,我为艾华村争取到公路修建项目,新修公路80多公里,实现了组组通。

    路通了,才有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丙安政府帮助下,艾华村向社会征集发展资金500万余元,用于发展竹产业、石斛种植业、生态冷水鱼等村集体产业。产业一个个起来了,村民增收的渠道多了,腰包慢慢鼓了起来,能感受到,乡亲们对我的信心也渐渐足了。

    徐乙平帮助村民收割稻谷

    转眼,两年的任期很快就到了,可就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我犹豫了,乡亲们热情的脸庞和满心期待的眼神在我脑海中浮现,石斛虽然种下去了,但还有许多后期工作需要做,尤其是技术监管,村里的硬化路还要增加,还有很多因病致贫的农户需要帮扶……辗转难眠了一夜,我决定继续坚守。
    蜕变的过程总是很痛苦,但收获颇丰。在艾华村5年,我得到了磨砺,得到了成长,也带着艾华村的乡亲们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之路,让大家的生活都渐渐好了起来。

    徐乙平(右一)为老党员送学上门

    2020年,我被评为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给我很大的鼓舞,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去为群众办事,群众们都能看到、会回应。

    来源:天眼新闻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