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秋粮已经入仓,本该到了农闲的季节,但是在近段时间,复兴镇复兴村的村民们却忙活了起来——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种植食用菌,为秋冬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复兴村,村民们将菌棒分成拳头般大小的量种植在土窝里,再覆盖上混合谷壳的土壤。大家配合默契,分菌种、下菌种、覆土,一气呵成。按照进度,十天的时间这50多亩地将种下7000多棒菌棒。复兴村党支部书记黄家先说,预计今年食用菌的亩产在3000斤左右,产值大约10000元。
罗国敏是赤水市国敏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她说:“土地间距的窝度约20公分,两个窝相距也要20公分,菌丝在四方长出来才均匀。”栽种菌种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产量才能最大化产出。从2018年开始,复兴村利用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经过三年的经验积累,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今年下半年这批食用菌生长周期从60天缩短到了45天。
“慢慢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改观菌种尤为重要。以前菌种比较细小,出菇要60天。而现在改进大一点,45天就能出菇。”罗国敏告诉记者,“改观菌种不仅提高了产值,人工和周期也压缩了,效益自然就增加了。”
提高食用菌产量不仅要在技术上下功夫,今年,村里还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将废弃的弃土场改造出来种植食用菌,使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让农闲时节地不闲,在秋冬季节依然促进农户发展,真正实现一年四季增收的目标。黄家先向记者介绍:“我们通过邀请上海专业人员来指导,论证了岩刚石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红头菇。所以我们有信心把红头菇种植好、发展好。”
复兴村村民王文华笑着说:“家中的农活忙完了,我们就来种菌子,每天有10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能有3000元钱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