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依竹而旅 7万人吃上生态饭
2020-08-23 08:14:58
  • 百万亩竹海沿山势绵延起伏,数千挂飞瀑在山间激荡,数万株桫椤身姿摇曳,全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灿若红霞,丹青赤水,处处风景如画。

    好风景要变成好财富,对此赤水路径十分明晰:赤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为此,赤水市坚持“全域旅游·全景赤水”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扶贫”工作模式,把旅游业作为脱贫富民的重要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之路。

    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恰逢旅游旺季,在两河口镇黎明村的大瀑布景区,丹霞翠竹间的帐篷酒店客人越来越多。“过去这里还是全县最穷的村之一,农民连饭都吃不饱。”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记忆犹新,“自从市里对大瀑布景区统一开发后,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全村197人中有110多人在景区工作。”
    2014年,借助景区优势,黎明村57户农户自筹资金87万元成立了黎明村生态乡村旅游服务公司,在景区上游发展漂流。“首次开漂时异常火爆,2个月不到就盈利50万元,按照60%的收入由村民按股分红,40%留给村集体,村里用这笔钱统一为全村农户购买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王廷科说。
    在漂流项目沿线,共有40多个安全员,全是黎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万伦正是其中一员。他的家就在景区里,房子是木质结构,虽略显陈旧,但看起来仍然结实,这种房屋是当地作为特色民居保留的。从厅堂到卧室,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脱贫标兵”的牌匾格外醒目,平板电视和电冰箱拉近了这个古朴民居和现代生活的距离。
    2010年,在外打工的陈万伦因为父亲生病回乡,家里的生计、父亲的医药费都随之成了问题。“现在我在漂流公司上班,一年能赚两万元,媳妇在大瀑布酒店工作,一年收入近三万元,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年收入有六万多元。”
    为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市场优势、产业活力、造血功能和带动作用,赤水市通过利益、产业、就业三大联结,探索出“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岗位带人”的旅游扶贫模式。
    利益联结、增强信心。赤水市采取“旅游+村集体+公司+农户”“旅游+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强景区周边、沿线村开发建设,群众将资金、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入股旅游公司或合作社,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由旅游发展公司实施整村包装打造和建设,推进景区自然风光与村庄人文风情融合发展,实现利益联结、景区发展、农户收益。
    产业联结、互惠共赢。赤水市大力挖掘古村文化、黔北民俗文化,运用农村闲置房屋、闲置农田、闲置劳力的潜在价值,鼓励农民发展乡村客栈、风情客栈和农家乐,促进“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在农家、乐在农家”,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就业联结、稳固脱贫。采取大景区带动发展模式,赤水市在景区景点沿线规划布局商业网点,引导群众从事民俗旅游小手工生产、旅游商品制造、旅游产品销售,通过开发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交通业、商业等行业中的服务性岗位,在景区开发保洁员、安保员、检票员岗位,着力解决群众就业难题,实现致富增收。
    目前,赤水已建成乡村旅游点15个,建成乡村客栈300多家,农家乐140多家,乡村旅舍300余家、农家乐140余家,带动餐饮业2285家,旅游从业人员达7万余人。

    来源:天眼新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方春英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