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立足贵州实际提出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旨在用贵州最好的土地见最好、最高、最快的效益,实现农业产业规模更大、结构更优、品质更好、价值更高,推动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迈进。
省委有要求,遵义市委有部署,赤水就有行动。我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坝区发展,牢牢把握“八要素”,跳出坝区看坝区,立足全域抓坝区,突出坝区带动、山区驱动、园区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服务链“四大链条”,不断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全市4个坝区总产值达2440.4万元,亩均产值达2.22万元,预计到2020年底亩均产值达3.6万元。
▲赤水市宝源乡观田坝坝区发展的生态水产(陈俣/摄)
注重产业选择
突出点面一体建强产业链
坝区发展,产业选择是关键。选对产业,才能充分发挥坝区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赤水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属于典型的峡谷山区,坝区十分珍贵,一些小块的平地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在这种条件下,选准产业则十分重要、非常关键。
我市紧紧围绕资源禀赋选产业,依托好山好水出好“山货”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在坝区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等一批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产业,大力推广套种、间种、复种等“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模式,提高坝区综合经济效益和土地产出率。聚焦带动致富定产业,紧盯全省十二大特色产业,精选带动增收快、覆盖范围广的适贫产业,在面积小的坝区主推金钗石斛和战略储备林育苗,把坝区培育成山区农业的“总部经济”,着力打造“精而特、特而优”的高效农业坝区,通过坝区培育苗、做配套,为山区农业提供种苗、技术等,输出坝区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突出主导特色壮产业,紧扣赤水发展了长达十多年的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商品竹林、千万羽乌骨鸡、三万亩生态水产和万亩花卉苗木的农业“十百千万”产业,将其作为坝区主导产业,坚持标准化推进,带动山区农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全市构建起“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水中养鱼、地上植花”的立体农业格局,累计发展金钗石斛9.02万亩,带动5120户15886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培育高产竹林100多万亩,带动18万竹农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年出栏以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多万羽,带动4000余户1.4万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发展生态水产2.02万亩,带动699户2276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2170元以上。
▲赤水坝区广泛推广运用炭化楠竹大棚(陈俣/摄)
注重市场导向
突出产销一体提升价值链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如果销的路子打不通,产就会前功尽弃,产与销之间的链条就会断裂,生产价值也无法实现。只有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抓,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从三次产业的简单叠加向裂变式突飞猛进。
我市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现代化的理念抓农业,紧盯“吃干榨尽”目标,大力推进农产品工业化,坚持让农业生产出的农特产品变为工业原料,集聚“园区”做强精深加工业,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87家,建成GMP加工生产厂房2万多平方米,培育出纸制品、特色食药品、家具制造、竹集成材“四大产业”。
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坝区试验推广碳化楠竹大棚,每亩大棚设施投入较传统钢化大棚减少1/3以上,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全市农特产品都能在工业园区精深加工,让农民成为了工业“第一车间”的产业工人。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实施“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丹青竹乡鸡”“竹叶鱼”等农产品品牌167个。
大力推进农产品商品化,坚持农产品变商品的思路,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商品农业,创新实施“农场+市场”“线上+线下”“坝区+城区”营销模式,推动坝区农产品就地就近实现进学校、进企业、进超市等“七进”,持续推动“赤货出山”“赤货入沪”。
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49.1亿元,农产品销售额达4.44亿元,赤水冬笋热销上海市场1200多吨,带动笋农增收3600万元,收益较往年同期增加5倍左右。4个坝区高峰期日均销售农产品稳定在1万元以上,其中金钗石斛、竹乡乌骨鸡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实现销售额近4000万元,同比增长216%;坝区“非洲菊”盛销赤水周边地区180余家花店,日均销量达3000余枝,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注重方式创造
突出多元一体构建利益链
产业共同体是抓好“坝区经济”的核心,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三者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才能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真正实现农民获得更多有保障的利益。我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始终把龙头企业作为促进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鼓励国有公司、农业融资平台等转型兴办农业实体企业,以入股、投资等方式参与坝区发展,大力引导龙头企业进坝区、创品牌、闯市场,充分发挥其加工生产、销售网络等优势,打通农产品变商品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始终把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的“主心骨”,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财政资金等资源,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群众、对接企业、连通市场上的优势,有效解决企业需要劳动力、群众需要增收致富等矛盾,形成良性循环。始终把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人翁”,探索形成“五统两分一带”运作模式、“127”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与坝区产业发展挂钩,参与集体经济和合作社的经营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反租倒包赚“薪金”、入股享“股金”、投资分“红金”。
目前,全市引进培育遵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90余家,培育家庭农场82家,实现每个坝区至少有2家以上龙头企业带动。4个坝区农户流转土地资金达35.34万元,务工薪金达169.48万元,联结分红17.43万元,带动932户3084名农户人均增收4100元。
▲产业活了 花农笑了(赤水市委组织部/张鹏 )
注重党建引领
突出上下一体强化服务链
办好农村事,关键在党。发展农村产业,只靠龙头不行,只靠“大户”也不行,只靠农民更不行,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组织引领,这个组织就是基层党组织。我市以党建“三双”工程为载体,采取“一坝一长”“一坝一策”“一坝一专班”的方式,每个坝区由1名县级领导任总坝长,坝区所在乡镇主要负责人任镇级坝长,抽调市、镇、村三级精兵强将具体抓坝区发展,形成“市统筹、镇主抓、村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坝区合作社上、建在坝区产业链上,通过支部“定政策、建机制、聚合力、抓关键”,选好坝区产业发展“领头雁”,壮大坝区“领头羊”产业,切实把乡村能人聚集起来、群众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经营规范起来、效益提升起来。以农业科技服务为支撑,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选派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点单式”农业专家库技术服务行动,确保坝区技术服务团队全覆盖,不断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运用,全面提高坝区土地产出、资源利用、劳动生产水平,打造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农民技能培训为关键,结合农时节气和“冬季充电”,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类农技培训,让坝区农民熟练掌握至少一项农业技能,提升农民发展产业的能力素质。目前,全市累计统筹59名领导干部参与坝区建设,先后选派50名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对坝区种植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群众达1.7万人次,开展专业农技培训52期2119人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赤水市将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一手抓坝区、一手抓园区”的要求,精耕坝区、发力山区、经营园区,持之以恒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真正让坝区成为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村振兴的“试验田”。
来源:遵义发布 作者况顺航系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赤水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