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稳脱贫——写在遵义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之际
2020-03-04 10:09:28
  • 2020年3月3日

    正安,脱贫出列!

    遵义,贫困清零!

    黔北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之地的全面脱贫——这是注定被历史所铭记的荣光,这也是所有遵义人注定会铭记的时刻

    时间见证历史,奋斗书写华章。遵义脱贫攻坚战连战连捷的壮歌激昂慷慨。战鼓声声、战旗飘扬,勠力同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云霄。群山叠峦、沟壑纵横,冲破高山阻隔,踏平艰险坎坷的脱贫战场热血澎湃。

    ▲正安县城

     

    从注重脱贫实效“解穷困”

    到守牢保障底线“兜穷底”;

     

    从增强造血功能“改穷业”

    到攻克贫困堡垒“强穷村”;

     

    从改善基础设施“换穷貌”

    到改变生存条件“挪穷窝”

    ……

     

    遵义儿女始终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同心同向,战天斗地,克难攻坚,主攻贫困,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革命老区遵义特色的脱贫之路,向党中央、省委和全市800万遵义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截至目前,全市8个贫困县精彩退出、871个贫困村精彩出列、92.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13.75%,下降到2019年底的0%。遵义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全员脱贫目标,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遵重高速-桐梓段

     

    战“贫”策略:强化“三种”意识 激活内生动力

    贫困面广、贫困量大、贫困程度深是地处武陵山、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遵义的“过去时”。

     

    全面脱贫最早、脱贫效果最好、脱贫质量最高是红色圣地革命老区遵义的“现在时”。

     

    ▲农村人居环境新貌

     

    过去与现在,变化的时间,不变的奋斗。在时间的轨迹上,战天斗地的岁月,克难攻坚的历程,总是那么熠熠生辉,璀璨闪亮。

     

    2016年,赤水市脱贫首战告捷,代表贵州“迎国考”,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摘帽,探索“九不增九感”脱贫经验得到国家领导人认可并指示总结推广。


    2017年、2018年,桐梓、习水、湄潭、凤冈、务川、道真6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


    截至2019年底,深度贫困县正安县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298户1280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在全省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2020年,深度贫困县正安县正式脱贫退出,遵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全省脱贫攻坚的‘终场铃声’没敲响时,我们不能独自走出‘考场’,必须反复检查核对,确保交出更高分值的‘答卷’。”市委书记魏树旺笃定地说,遵义的脱贫攻坚起了个大早、开了个好头。虽然在全省率先全面脱贫目标已实现,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松口气”“歇歇脚”了。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全市上下必须坚持红色传承,切实在思想上强化奋斗意识、在工作上强化决战意识、在发展上强化先飞意识,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和黄大发精神,把转折之地脱贫攻坚的“精神密码”深挖出来、传承下去,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以舍我其谁的“遵义自信”,以敢想敢干的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要围绕资源禀赋,发挥优势特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战“贫”打法:完善“三种体系” 保障高效指挥

    军号嘹亮,马蹄声急。越是克难攻坚、摧城拔寨的决胜之际,越需要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尽锐出战的铁军作风。


    无论是贫困县,还是非贫困县;无论是深度贫困县,还是极贫乡镇,均以“三个体系”为抓手,严格执行“高效指挥、强力督导、靶向精准”的战“贫”打法。


     

    ▲赤水农村新貌

     

    “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只有做到指令统一发出、政策统一制定、数据统一进出、共性问题统一研判,才能形成严密的作战指挥调度系统。”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刘强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效指挥下,遵义脱贫攻坚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完善的指挥体系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遵义市强化“双指挥长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不履责即问责,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强化统筹。

     

    更为重要的是坚持战区指挥长负责制,以县为主、以镇为战区、以村为阵地、以户为堡垒,层层签订“军令状”,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指挥调度平台,构建起“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攻坚体系和“定点到乡、帮扶到村、捆绑发展、整体推进”的脱贫格局。

     

    完善督导体系是主攻贫困堡垒的关键所在。多支明查暗访督导队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五个专项治理”,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多样化、常态化、全过程督导督战,压实责任、较真碰硬,让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军令状兑现。

     

    ▲道真茶园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遵义市进一步完善精准体系,聚焦“六个精准”,全面摒弃搞“盆景”“路边花”“形象工程”等一切形式主义,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实行“人盯人”战术,扎实推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做到识别纳入有严格的规范性、动态帮扶有精准的针对性、脱贫退出有真实的可靠性,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一座座贫困村因此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加速蝶变成为新的美丽乡村。

     

    ▲湄潭茶园

     

    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正当时。摘掉贫穷帽子不是终点,奋勇争先的遵义人更不会歇脚——如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刘强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始终坚持“四个不摘”,保持“四个力度不减”,紧盯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建立健全防范返贫预警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从“脱贫”到“防贫”的转变,确保脱贫成效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水桑木镇千亩荷塘

     

    战“贫”力量:锻造“三支队伍”赢得战役主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才见壮志豪情。

     

    群众在哪里,共产党员就在哪里。

     

    黔北大地上,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深深扎根实践沃土,用心倾听民生,用情为民办事。

     

    数十万党员领导干部星夜兼程,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吃住在村、在组、在户,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苦干实干,于田间地头谋致富经,到村舍民居聊小康路。

     

    ▲务川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

     

    市四家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既挂帅、又出征,真蹲实驻包保各县(市、区)和34个深度贫困村、45个未出列贫困村。

    34家市级部门先后派出驻村工作队883个,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4475名奔赴脱贫攻坚战场;全市各县(市、区)党委、554个基层党委、1181个党总支、10717个党支部参与脱贫攻坚;市县两级机关单位包干帮扶贫困村,组织11.9万名干部参与脱贫结对帮扶……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都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在崇山峻岭中践行誓言,在寒来暑往间书写忠诚,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汇聚成黔北大地上一支留得下的扶贫工作队。

     

    ▲桐梓官仓镇农业产业基地

    无论是山海情深的沪遵扶贫协作,还是“千企帮千村”的精准扶贫行动,还有一支“不脱钩”的帮扶同盟军一路相随: 

    2013年以来上海市财政帮扶资金累计投入10.28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项目567个;


    国家开发银行向帮扶的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和正安县提供金融贷款100亿元并累计捐赠扶贫资金4000万元;中石油集团向帮扶的习水县累计捐赠扶贫资金2800万元;


    国家民委先后派驻5批次35位联络员投身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累计实施项目28个,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茅台集团、中天金融、市属四大国有企业集团和1684家民营企业投入帮扶资金28.57亿元……

    点点滴滴都是深情厚谊,为遵义发展引来“活水”,浇灌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满殷实的硕果,更形成了全民决战贫困的浓厚氛围,奏响决战贫困的壮丽乐章。

    ▲凤冈新农村建设

    战“贫”硬仗: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张张朴实笑脸竞相绽放,产业扶贫硬仗、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基础设施硬仗、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四保障”硬仗连战连捷:农民喜迎“分红”,道路四通八达,贫困户乔迁新居,农家乐生意火爆,贫困生学业有成……脱贫攻坚战场上,必须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有拼搏奋斗才能赢来胜利喜悦。

    登高四望满眼绿,瓜果飘香产业兴。从“春风行动”到“夏秋攻势”再到“丰收算账”和“冬季充电”,遵义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阵地,率先创新实施“坝长制”,统筹做好“山区”“坝区”两篇文章,围绕“四新一高”思路,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六个转变”。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正安“半亩鸡”、凤冈有机茶、湄潭小香葱……一个个产业风生水起,成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不断增强造血功能重要助力,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以上。

    ▲正安“林下鸡”

    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组组通”公路里程14175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组组通硬化路;100%的行政村有供电保障和动力供电、通光纤网络和4G网络……路网电网,不仅连接着山外,更通向了未来。

    治污治水,洁净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强化支撑。一个个村庄越加靓丽,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截至目前,全市农村户用“水冲式”卫生厕所达到3.28万户,累计实施黔北民居改造40万栋,覆盖农户60万户250万人,实现30户以上集中居住村寨全覆盖和97%以上农村人口受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的目标。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保障大网”也不断织牢织密。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实施结对帮扶全覆盖,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计划全覆盖、贫困人口教育资助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辍学生实现清零。

    从“看病难”到“看好病”——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大病专项救治、住院费报销比例在90%左右等健康扶贫政策;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等工程;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住院实际报销比例90%左右……

    从“茅草房”到“新楼房”——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整治加快推进,完成19.28万户已脱贫户的住房安全鉴定、50019户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37万户,惠及农村群众(贫困群众)150多万人。

    从“吃水看天”到“净水进家”——245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生活污水治理,全市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5038处,累计解决6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移民安置点

    “出山!”当来自高寒荒凉大山深处的一声呐喊,震碎了困住人们脚步与眼界的地界枷锁。遵义也实现了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转变。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遵义率先在全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市提前完成225个安置点46036户197701人搬迁入住,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特别是创新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实现搬迁对象户均就业2.04人,全面落实一项项惠民政策,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县县通高速 

    “孩子家门口上学了!”“老人生病家门口就能就医!”“我们都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一份份来自“家门口”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让搬迁群众笑容更甜,信心更足,前进步伐更加有力。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时间的刻度上,红城儿女与贫困斗争的注脚清晰可见,这更昭示着红色基因浸润下的优良作风和拼搏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有着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强大能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辛又出发。走在新长征路上的今天,提前一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新遵义,也提前一年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向着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