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辈,在家没,我来给你送砍竹子的钱啦。”赤水市复兴镇复兴村党支部书记胡章贵一边下坡一边大声喊村民黄仁伦。
原来,前两日,黄仁伦夫妇去自家竹林里干活,发现有部分竹子被人砍伐了,自己却毫不知情,很生气。黄仁伦打算等过两天赶场的时候到村里去问个明白,正巧遇到村支书胡章贵入户走访,老两口赶紧拉着村支书说明情况。
胡章贵详细查看了解情况,并立即赶回村委会调查核实,很快查到原来是其他村民在砍伐竹子时误砍了黄仁伦家竹林。胡章贵马上联系误砍竹子的村民,向其说明情况,要求其赔偿黄仁伦相应损失。第二天,该村民将赔偿款交来,胡章贵第一时间就给黄仁伦送到了家里。
“没想到胡支书这么快就把事情办好了,还帮忙把钱送到屋头来,村里这样做对头嘞。”黄仁伦乐呵呵地说。
其实,这样的事还很多。群众不用再去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
在复兴镇老街老年活动中心,群众喝着茶,摆起龙门阵,轻松随意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红军雕像那里的栏杆,被随意停车的人损坏,希望政府能规范管理和修复一下”“广场的休闲座椅可以再多添几个”“村里的路被压了一个坑,落雨天成了一个水凼凼,要修一下”……群众聊的随意,“嗑子匠”志愿者刘国友记的认真。没过几天,栏杆换成了新的,还挂上了禁止停车的告示牌;广场的椅子增多了;进村的道路也修好了……
和群众聊天摆龙门阵,认真记录整理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反馈给相关部门,是刘国友的工作。复兴镇党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群众“点单”、政府“搭台”、志愿者“端菜”的党群连心桥模式,充分利用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和茶馆、广场等现有资源,根据群众的不同需求,协调全镇46支志愿者服务队“身入”基层“接单”,多形式完成订单服务,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困。
“在茶馆喝着茶,就把想反映的问题说清楚了,政府也很快解决了,我们群众很满意。”村民刘老伯告诉记者。
“作为镇里500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之一,我除了主动搜集群众的微心愿,还会利用摆龙门阵的机会跟大家讲讲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宣传国家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宣传社会正能量。”谈到在茶馆当“嗑子匠”开展志愿活动,长江社区志愿者刘国友告诉记者,“我们不仅有跟群众沟通的“嗑子匠”,还有入户走访的“串门匠”、提供各类技术指导的“教书匠”,大家各司其职,各类志愿活动也很受群众欢迎。看到群众满面笑容,我们都觉得特别自豪。”
基层治理,重在沟通协调。以前群众有问题,往往要到政府部门反映,政府部门接到情况反映后,一级一级转往信访部门,再由信访部门转往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调查处理,耗时费力,还可能因为部门沟通协调不畅难以处理,影响群众满意度。
现在,村民在茶馆、在市场、甚至在家里摆着龙门阵就把问题反映了。“嗑子匠”志愿者记录整理并及时转交给社区,社区能处理的就立即派单让志愿服务队处理,不能处理的就向党委政府反映,请上级帮忙处理。志愿者们不仅收集了解群众心声,帮助解决问题,还会做好情况说明,及时告诉群众处理情况,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
据悉,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复兴镇共收集了357件群众反映问题,已办结320个,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复兴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新时代加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群众的一个微心愿,通过基层综治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两个服务平台,运用三调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五类志愿服务(理论宣讲、文艺服务、产业指导、移风易俗、权益维护)来实现的“1235”模式,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如今,有许多群众自发加入到了志愿者行列中来。村民互帮互助,自发组织修公路,就地取材修水管,齐心协力,共同描绘出了美丽乡村的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