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赤水:竹产业“一二三”联动 撬动百亿元大产业
1
2019-12-12 20:28:42
选准见效快、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迅速做大规模,是省委十二次五次全会对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出的要求。赤水作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也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近年来,赤水抓住丰富的竹资源,快速推进竹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条带动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 赤水四季有笋,春出楠竹笋,夏出苦竹笋,每年秋季则是大竹笋收获的时节。时令一到,两河口镇黎明村村民罗明一家都会到自家竹林里,抢挖当天破土而出的鲜笋。罗明说:“我家有30多亩竹林,每亩平均产量大概在500斤左右,一年有15000斤,卖一部分鲜笋,一部做成干笋,一年的净收入大概有5万元。”幼年的竹子能成笋,成年的竹子能成木,高大的楠竹是家具原料的理想选择。在两河口镇,2018年全镇楠竹采伐量就达到150万根。家住两河口镇兴竹村的村民廖永昌,一年有七八个月要砍伐楠竹,除开3、4、5月楠竹生长的时节,能砍楠竹三、四千根,送到附近的加工厂,能卖三四万元。春天挖春笋,冬天挖冬笋,一年下来卖笋也能挣一两万元,全年下来靠楠竹林能挣到五六万元。在两河口镇,像罗明、廖永昌这样的竹农还有1000来户,占到了该镇总人的三分之二。现在,如何打造自己的“竹”品牌,成为全镇算好“竹产业”账的重点。近年来,两河口镇通过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林地抚育、砍伐劳务上进行有效组织技术培训;并与企业联系,将竹子进行分类供货,提高竹子利用价值;利用“村社合一”的方式,组办竹子和竹笋加工厂,提高竹产业附加值;依托两河口镇的旅游资源,再将箐竹笋、楠竹笋包装成旅游商品,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竹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万顷竹海也为下游竹产业提供了百万顿级别的原材料储备。赤天化纸业在上游的竹农手中流转30万亩竹林,在下游,以千企改造工程为契机,使生活用纸和文化用纸分别达到36万吨和25万吨,实现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一体化良性循环。赤天化纸业在26.5万吨竹浆生产的基础上,正实施本色浆的改造,进一步将12万吨原纸生产线进行扩能,未来竹原料的消耗将会达到150万吨。目前,每年的原料款支付已接近7个亿,赤水20余万竹农,人均收入增加了近3000元。随着赤水化纸业园区项目的实施,未来的产值会大大的增加,在目前20个亿的产值基础上,努力向60个亿甚至80个亿发展。竹资源的发展不仅让赤水老百姓有了产业,更是“绿”了赤水。如今的赤水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3.4%提高到现在的82.75%,一跃成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得赤水年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18.1℃左右。冬暖春早、四季如春,加上满山的翠绿、飞流直下的瀑布、壮丽的山川、也让赤水的旅游业一枝独秀,得到蓬勃发展。“相比北方的干燥气候,来到赤水,明显感觉不一样,像春天一样,游玩起来也特别开心,难得的美景色。”新加坡游客说。如何更好的发挥竹资源优势,赤水市还不断推进千企改造和千企引进“双千工程”深度融合,实现工作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有效推动123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加速推动竹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赤水已引进竹类加工企业近400家,形成了纸制品、家具、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截止今年10月,已收购竹原料51.15万吨,竹产业年总产值已达54亿元,助推8000多户,近3万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依托竹子带来的良好生态效应,今年以来,赤水接待国内外游客18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