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乘车途中打盹醒来,瞧见高速公路两旁竹浪翻滚、绿意葱茏,山间雨雾蒙蒙,水气泱泱,很有清秋的味道,由此便知车已驶入竹子之乡赤水市了。赤水市拥有132.8万亩竹林,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居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第一位,如果用无人机航拍赤水,镜头里随处可见绿色的海洋。
赤水竹海 王雪峰/摄
两河口镇黎明村,地处赤水市区36公里外,是赤水大瀑景区所在地、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核心区,也是贵州省级一类贫困村,共有村民222户797人,其中贫困户69户209人。
两河口街道9号,有一套五十多平方米的临街房,贫困户屈相钦一家就住在这里。今年60岁的屈相钦,自幼患有眼疾。妻子李锦连,因为幼年的一次医疗事故,右侧身体几近瘫痪,丧失了劳动能力。结婚14年后,他们在2012年迎来了儿子的降生。幸运的是,小家伙很健康。屈相钦原本住在距离集镇15公里的乡下老家,为了方便孩子上幼儿园,2016年,一家三口就租住到街上来了。
屈相钦:“现在想吃肉,就去割(买)点回来。”
过了几十年穷日子,对于屈大叔来说,“吃肉”始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现在能随时吃上肉,不仅仅是因为新家和菜市场挨得近,更重要的是兜里有钱了。搬来集镇以前,屈相钦偶尔砍点木材去卖,这是屈家的主要经济来源。201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吹响了向贫困全面宣战的总号角。屈相钦家情况特殊,几乎没有自主创收的能力,只能依靠政府兜底。通过申领一些政策性补贴,加上村集体经济分红、屈相钦做保洁员的工资等,屈大叔说,家里一年能有两万多元收入,日子很好过了。“等娃娃再长大一点,能够住校,我就还是回去种田,多少要种一点。”屈相钦爱笑,一笑起来,原本干瘦的脸上,挤出深深的褶皱,特别真实动人。
屈相钦一家
王廷科:“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我们真的是有很多自信的!”
箐竹笋上市的时候,平均每天有两台车在黎明村里面拉竹笋,一车大概有两万元的利润。黎明村人均有14亩竹林,单是竹林这一项,老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就有7000多元。村支书王廷科认为,黎明村多年贫困,最主要就是受制于交通。“我们的产品都是好产品,肩挑背磨出不去呀。”出不去,产品再好也就不值钱了。2015年,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2019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有望达到7000公里,大道黔行,通江达海。这几年,黎明村组织党员群众筹资,新建公路47公里,硬化公路47.2公里,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你看现在是下午五点多,今天晚上就能到机场,明天早上我们的产品就分赴广东、上海去了。”王支书很开心,黎明村的竹产品,已经走出赤水,走向了全国各地。
回想起任村支书的这17年,王廷科说,黎明村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我在刚刚任支书的时候,我们黄连沟好多娃儿六七岁还在光屁股,真的怪可怜!”这些年,结合实际,黎明村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夏天的时候,每天有上千人来到村子里体验中国丹霞第一漂。黎明村还种植了3480亩核桃,1260亩猕猴桃。王支书介绍,加上新发展的黎明村泉水鱼和黎明农庄两个村集体经济项目,黎明村已经初步形成了长中短、短平快项目配套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村集体企业覆盖了所有农户,现在黎明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是股东、人人有保险。
“黎明,像这个名字一样,我们看得到希望。”2014年,黎明村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86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200万元,固定资产1392万元。2017年,黎明村已经整体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脱贫65户202人,剩余4户7人,今年底也会全面脱贫。“拼命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干不得行。”村支书王廷科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赤水大瀑布王雪峰/摄
安小洪:“我们的获得感来源于老百姓发自内心的高兴和幸福。”
从一个贫困村一步步走到今天,黎明村激活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细胞”活力,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在脱贫攻坚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同时,领导包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进一步理清黎明村的发展思路。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我现在四十多岁了,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这些年的变化。”赤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安小洪说,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看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高兴和幸福,真的很有获得感。
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按照中央、省委、遵义市委决策部署,赤水市坚持把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双晋、双领、双区“三双工程”为抓手,重点实施组织引领、产业引领、先锋引领、阳光引领“四场行动”,实现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2017年,赤水市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脱贫摘帽县(市)。
丹霞赤水红绿交辉 王茂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