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来自十岁小学生的信……
2019-06-23 09:43:11
  • 这是一封来自十岁小学生的信……

    前不久,旺隆镇党委政府接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因为这封信是一位十岁的搬迁学生写的。感谢信字里行间质朴,又处处透着真情,信的背后反应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对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政府帮助过我的叔叔阿姨们。原来我们住的是土房,下雨时不仅会漏雨,还会有很多泥巴,但你们的帮助下,我们已经住进了高楼,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等我长大有出息了, 我一定会报答你们的,也一定会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王明沙是赤水市旺隆小学的语文老师,在前不久的一堂“感恩教育”主题课上,王老师给同学们安排一次写信练习——我最想感谢的人。

    王老师说:“当天的下午四点钟课堂主要是教学生写信,写的是最想感谢的人。写完后,我看到了张显春同学的感谢信,信里写到他对政府的叔叔阿姨们的感谢之情。我觉得他写的内容质朴,但是却很感人,于是就把它拍下来发给了政府的工作人员。”

    眼前正在朗读课文的正是写感谢信的学生张显春,2017年9月份,他从旺隆镇胜丰村小学转学到了这里。以前在乡村学校读书,环境比较艰苦,现在的学校宽敞明亮,而且学校还有免费营养餐。现在,对于三年级的张显春来说,他最想感谢的人就是政府的叔叔阿姨。

     张显春说,他最想感谢的人是政府的叔叔阿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情况,叔叔阿姨们都会来看望、帮助他。以前家里住的是土房子,下雨的时候会经常漏雨,现在住的房子是水泥房,不仅非常坚固、下雨时不会漏雨了,上学也近了很多,以前上学走大约一小时, 现在几分钟就到了。

    居住条件和学习环境对张显春的改变巨大,而对于他们家来说,变化更大。今年49岁的贾先云是张显春的母亲,2017年4月,因符合无安全住房和土地不能养活一家人的条件,他们一家搬迁到了镇上的集中安置点。在社区的帮助下,劳动力较强的丈夫外出打零工,而她自己除了照顾家庭外,还能到就近的石斛基地务工。

    张显春的母亲贾先云说,搬过来以后,条件确实变好很多。就近到石斛基地做30天活,就能得到1500块钱,不用再种庄稼,收入也比以前多了,自己做活加上老公在外面打零工,一年收入有两万多块。而且现在的新房子下雨不漏、宽敞明亮,比老家好上了几百倍,孩子读书也离得近了,这真的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住房、收入、教育等各方面,贾先云一家都得到了保障,而他们一家的变化则只是众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个缩影。从2016年以来,赤水市完成易地搬迁群众3644户,14369人。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就业、园区就业等,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3494户就业6051人,户均就业达到了1.73人。而如何实现贫困真正隔绝,赤水市还针对易地搬迁学生开设了“四点半课堂”,也就是在正常上课时间外,老师对这群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从思想上拔除他们的穷根。而在旺隆小学的“四点半课堂里”,张显春也正和他一样搬迁下来的孩子一起,接收新的一期“感恩教育”。

    张显春说,他长大的梦想是当发明家。因为那些叔叔阿姨们经常帮助他,所以他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当发明家,发明很多新东西、好东西,再反过来帮助他们。

    张显春一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给予就业、保障就医等外在条件便能办到。但如何真正让他们贫困隔绝,从思想上拔除穷根,仅“挪穷窝”显然不够,更多的则是需要对搬迁群众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和引导。而张显春的变化也启示着我们,“扶智、扶志”是多么的重要,只有真正把穷根从他们这一代拔去了,那么脱贫攻坚也才能真正做到长效。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