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尊大印”加身!他们是“把史书穿在身上的民族”

2019-11-26 16:32:02 天眼新闻

  有一种衣物,做一件要耗时一年,价格过万。衣服的前胸后背左膀右臂各有一个“大印”,记录着民族千百年传承的历史故事,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而穿着这种衣服的人,被称为“把史书穿在身上的民族”。
  有人可能只知道这是苗族同胞的服装,但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四印苗族。

四印苗族服饰上有明显的“四尊大印”的图案


  传说,“四印”记录历史

  “要了解这身衣服,得先了解四印苗族的由来。”

  家住贵州省清镇市麦格乡小谷陇村的杨学书、王荣毕夫妻俩是四印苗族服饰的非遗传承人,对于四印苗族的由来,杨学书是这样说的……

  大约3000年前,四印苗的始祖“簪汪”(音)是这支族人的王,统管四尊大印,住在皇城。然而,“簪汪”的皇城被另一个王看中欲霸占,这个王就设计盗走了“簪汪”的“龙心”,随后又提出要与“簪汪”比武,胜者为王。“龙心”被盗的“簪汪”自知不敌,一面应允了比武之事,一面立即带着族人逃出皇城。

  “簪汪”一族一路长途跋涉,跨黄河、渡长江,最后来到威清卫(清镇)一小河旁。“簪汪”下令将四颗大印的印模盖印在自己女儿的服饰上,之后将四大印章及携带的文书档案一并烧毁。“簪汪”的女儿凭着记忆将迁徙的前因后果一针一线缝在衣服上,让后人记住。前胸后背左膀右臂四处状如大印的方型图案,就成了四印苗族的起源。也因如此,四印苗族被人们称为“把史书穿在身上的民族”。
  四印苗族后裔就在清镇这个群山环绕、不为人知的地方定居下来。“主要是麦格、卫城、站街较为集中。”杨学书说,“卫城、站街有上十七,麦格有下十八之称,就是说居住着四印苗人的这上下35个村寨。”

绣娘正绘制服饰上的图案


  创业,为乡亲们做苗装

  杨学书、王荣毕夫妇一直住在下十八寨之一的清镇麦格乡小谷陇村,这个距离清镇市区20多公里、只有一条进村小路的村寨至今恬静依然,树木苍翠。杨学书、王荣毕夫妇的老韦民族服装厂就在小谷陇村委会对面不远的地方。
  “我们厂专做四印苗服饰,上十七下十八村寨的四印苗族人穿身上的服饰除了他们自己做的,其余都是我们这儿做的。”杨学书说,大概1999年前后,夫妇俩织布卖布料,妻子忙完农活就靠别人捐赠的缝纫机做衣服,慢慢地,四邻八寨的四印苗族同胞都请他们做衣服,夫妻二人就萌生了开办服装厂的想法。“当时我们只有两台缝纫机,员工只有老韦(王荣毕幼名)和她的好友两个人,厂房就是自家居住的房子。”
  一直到2013年,老韦民族服装厂才算正式有了规模,“这还是依靠国家支持创办小微企业的政策东风。”
  完全靠手工,杨学书、王荣毕夫妇一针一线做了14年四印苗服装后,终于贷款买了机织机和绣花机,因为资金不足,机器还是二手的。“四印苗刺绣工艺传女不传男,手工部分全靠王荣毕。”杨学书说,妻子王荣毕才是制作衣服的“主力”,他最多是动动口。现在,老韦民族服饰厂的12名员工,除了夫妇两人和两个儿子,其余8个都是绣女,也都是本乡本土人。
  王荣毕除了亲自刺绣制作,还要担当指导老师,四印苗族同胞的服饰图案,全在王荣毕的脑袋里装着,绣女们在她的指导下,靠针线把想象变成现实。
  2015年12月,王荣毕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了制作盛装,她把更多时间都用在了指导绣女们上。

夫妻二人的服装厂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


 发展,让一脉文化流传

  “要做盛装,一年可能才能做一件,完全是手工制作。”杨学书告诉记者,四印苗的盛装,只有在婚嫁祭祀时候穿。“因为工艺复杂,一件至少14000元,大多需要定制。”
  四印苗女的盛装,包括头帕、衣服、裙子,衣服上所绣的花叫“八角花”,“四枚大印”分别绣在前胸、后背和两袖。盛装背面要系一条宽三寸、长五尺的蜡染带,做工精细。穿盛装时,将蜡染带佩戴打结,穿多少件盛装就打多少个结,纹理图案的走向也和现场走向一致。从织布到画蜡到染色到褶皱到上腰,一条一条地纺,一支一支地数,一针一线地绣,将头脑里面的想象变成盛装上的图案。”
  “我们四印苗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刺绣制作的时候有意识地借助服饰图案记录了本民族的族源史、迁徙史和生存史,盛装就记录着我们四印苗的文化。”杨学书说,“政府部门都认可我们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价值,我们必须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盛装一般是四印苗女穿戴,四印苗男同胞的服饰要简单些,只在衣服前胸或下摆有四印图案。因为手工制作特别费时且不便宜,这种昂贵的盛装需求量并不大。杨学书夫妇也会生产一些机器制作的盛装,价格几百元到上千元都有,“四尊大印”仍是最主要的元素。
  如今,四印苗同胞慢慢分散到贵州省各地,但大家都知道清镇麦格有一家老韦民族服装厂,要添新衣时都会想到杨学书、王荣毕夫妇。今年,杨学书、王荣毕夫妇已经45岁,他们的民族服装厂销售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大学毕业的大儿子也回来帮忙打理厂子。
  夫妻俩的创业路程艰难却富有意义,不但将一脉文化传承下来,还解决了不少四印苗女的就业问题,贵阳市文旅部门还帮助夫妇俩建立了四印苗盛装陈列馆,也把服装厂作为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示范基地。
  如今,杨学书、王荣毕夫妇的四印苗盛装陈列馆会不时迎来一批批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个宁静的山村,也热闹起来。

编辑: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