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这个幼苗,早该移栽了。你们不移栽,打的抑制作物生长剂,浓度过高,又不均匀,造成幼苗叶面萎缩,生长不正常。要抓紧移栽。”近日,在位于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七村的贵州长津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漂盘育苗现场,李景明一边查看秋白菜幼苗生长情况,一边告诫企业员工。
李景明,是清镇市蔬菜工作办公室高级农艺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总是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服务农民群众。他,就像精心培育种植的辣椒、番茄、白菜、萝卜等蔬菜一样,让根须深深地植入泥土里,努力吸收水分和养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数十年,李景明认真做好蔬菜产业发展这件大事,既解决了市民“菜篮子”问题,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
数十年辛勤付出,李景明收获了一系列回报,也赢得了许多荣誉。独立完成的论文《山地延迟番茄晚疫病发生与防治》,刊发于2015年《现代农业科技》,同时,他署名第一作者的13篇论文、第二作者的若干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南方农业》《农技服务》《耕作与栽培》《现代科技农业》等杂志上;获得了贵州省扶贫攻坚群英谱专家技师、两项贵州省丰收一等奖(排名第一和第三)、贵州省万名专家服务“三农”省级优秀专家、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清镇市劳动模范等奖项20多个。2019年4月,李景明被授予贵阳市第五批“市管专家”荣誉称号。
清镇市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种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到如今的年种植30万亩次以上,年总产量42万多吨,年产值达10亿元,李景明功不可没。
蔬菜种植 富了清镇农民
1997年以前,清镇市蔬菜种植,都是零敲碎打的。几十上百亩的种植面积,都属于“大”的蔬菜基地。农村群众按季节规律,采用传统方法,在房前屋后或责任地里零星种植点白菜、萝卜、辣椒等蔬菜,自给自足。特别是每年3月至9月,清镇城区居民和农村绝大多数农户家里日常所需的蔬菜,都是从贵阳市三桥蔬菜批发市场买到清镇后,再批发到乡镇集市。为解决城乡群众“菜篮子”问题,1998年4月,按照清镇市蔬菜工作办公室的安排,李景明和他的同事们,到清镇市红枫湖镇原簸箩村王家寨组,选择了70亩经果林林地和40亩耕地作以短养长试点,试种反季节蔬菜,涉及20多家农户。李景明和同事们吃住,都在村民安云华家。
听到这个消息后,村民们反对和持怀疑态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祖祖辈辈栽白菜、萝卜,都是在秋冬季节,从来没得哪家在大热天栽出好白菜的;想在大热天栽白菜,那几个人是不是发高烧,把脑壳烧糊涂了,到我们寨子里说梦话;他们要是在大热天栽得出好的白菜、萝卜,我拿手板心煎鸡蛋跟他们吃;……
面对村民的挖苦和异样的眼神,李景明和他的同事们没有气馁,更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在组干部和热心村民的支持下,更加坚定了信心。“用事实说话。”是李景明和同事们的心声。
1997年底,安云华拿6亩多坡耕地种植了艳红桃。和李景明交往的时间长了,多次听说种植反季节蔬菜能“赚大钱”,安云华动心了。他想,我家栽艳红桃的那片坡土,除了那些果树秧,大多数的土,都是空闲的,不如拿来栽一发反季节蔬菜试试。栽得好,有收入。栽得不好,也害不到我家的果树秧。于是,他对李景明说:“李技术员,你们拿我家的土做试点。”
有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白菜长势喜人。6月初,第一季白菜快上市时,李景明联系了贵阳市三桥蔬菜批发市场的经销商进村收购。当时的价格是2角钱一斤。卖完蔬菜后,安云华算了一笔账,6亩地,共卖白菜45000多斤,收入9000多块钱。
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正好“砸”在安云华的身上,他高兴得不得了。心想,栽了果树后,按照以前的老办法,土地相当于荒了。几年里,果树不结果,都不会有收入。李技术员是个“财神”,他让我家发了财。
紧接着,安云华按照李景明的指导,种植第二季蔬菜。当年11月,安云华家的6亩地上,栽的第三季菜是莲花白。次年5月,安云华家卖出了48000多斤莲花白,收入9600多块钱。
才一年多时间,安云华家的6亩坡地,给他家带来了27600多块钱的收入。安云华想当“万元户”的梦,成了现实。曾经对李景明指导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的村民,彻底改变了看法,都向李景明请教蔬菜栽培技术。
簸箩村王家寨蔬菜种植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清镇市蔬菜工作办公室因势利导,在王家寨规划建设200亩蔬菜基地。簸箩村销售的蔬菜,不再从清镇买进了。王家寨和周边村组种植的蔬菜,除了供应簸箩市场外,还“闯”进了清镇、贵阳等地的市场,常年向市民源源不断地供应时鲜蔬菜。
王家寨的农民吃下了增收致富的“定心丸”后,2002年3月,李景明服从安排,到新店镇老鹰山指导种植700亩反季节荷兰豆。
以前,老鹰山及周边村组的村民,都是种植油菜、小麦、苞谷等传统农作物,没有听说,也没有看见过荷兰豆。李景明做宣传动员工作时,尽管大家将信将疑,还是抱着侥幸心理,拿出土地进行试种。
从清镇市原新店区副区长岗位上退休的邵建祥,回到了老鹰山家里,安度晚年。清镇市蔬菜办的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种植荷兰豆,吃住在村里。邵建祥非常积极,带头拿3亩多地种植。从整地、开厢、播种、追肥、防治病虫害到采收,邵建祥都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李景明的技术要求,进行种植和田间管理。他家种植的3亩荷兰豆,共收获了4800多斤,收入7200多元。
当年,李景明和他的同事们,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种植标准,指导村民种植荷兰豆。新店镇老鹰山基地和清镇市其他基地生产的荷兰豆,顺利通过了40项指标的检测后,漂洋过海,远销日本,成为日本市民餐桌上的时鲜蔬菜。
后来,清镇市蔬菜种植的规模不断壮大,各乡(镇)村、组种植户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病虫害防治 做强蔬菜产业
蔬菜种植,最大的难题是病虫害。如果蔬菜发生病害或虫害,防治不及时,或者防治不到位,将会给种植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泥土里摸爬滚打数十年的李景明,总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熟练地掌握了一套过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他成了病虫害的“克星”。
在新店镇老鹰山荷兰豆种植基地,一天清晨六点过钟,李景明像往常一样,到地里对生长情况进行常规检查。他突然发现,荷兰豆叶子上泛着白色粉状的霉层。李景明心里清楚,这就是白粉病,绝不能让绿叶上覆盖的白色霉层,“黄了”种植户的心血。必须赶快召集村民,进行喷药防治!
李景明一路小跑,回到了蹲点技术员住处。和技术员、村干部商量后,及时把种植户集中到一起。李景明作荷兰豆白粉病防治技术培训。“大哥大嫂、兄弟妹子,白粉病对荷兰豆有着毁灭性的危害,现在大家按亩来领取药,一包药兑上三十斤水来喷洒。”李景明一边说,一边不厌其烦地嘱咐着,并把防治白粉病的农药发放给种植户。
为了荷兰豆的顺利实现丰产丰收,李景明在老鹰山一驻就是5个月,起早又贪黑,防了白粉病又防锈病。
蒙家寨组村民王德义家,是老鹰山荷兰豆种植基地的农户之一。他家养猪、养牛多,农家肥就多,因此,种植4亩荷兰豆,底肥下得多。荷兰豆生长期和采收期的田间管理,除草干净,追肥充足,并严格按照李景明的要求,做好病虫害防治,地里的荷兰豆长势喜人,成为基地上种植的示范样板,亩产量达1800多斤,收入7200多元。
而另一家种植户不信这个“邪”,种下荷兰豆后,不用心做好田间管理,更不去防治病虫害,结果,他家的荷兰豆,几乎绝收。看见别的农户卖荷兰豆时,高高兴兴地大把大把数着钞票,他再深刻的后悔,也挽回不了自己顽固不化造成的损失。
清镇市流长乡马陇村村民黄兰翠,长期在贵阳市从事蔬菜批发,赚了钱后,和丈夫一起,注册了一家蔬菜种植公司。2008年,黄兰翠和丈夫回到家乡,在邻村马场村租土地,种植蔬菜。由于缺乏技术和没有经验,也不懂病虫害防治知识,她种植蔬菜,失败了,还赔了老本。
在哪里倒下去,就从哪里爬起来。2009年3月下旬,不服输的黄兰翠,再次下定了决心,和丈夫到中八女子劳教所附近,租了70亩地,种植番茄。
育苗时,黄兰翠播种一个多星期后,仍然不见幼芽破土而出。4月20日上午,她急了,立即打电话,向李景明反映情况。明白原因后,李景明在电话里说:“黄老板,你去苗床上去找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点种子?”
挂了电话,黄兰翠马上走到苗床边,蹲在地上,仔细地寻找自己曾经播下的种子。她发现了一颗种子,用拇指和食指一捏,感觉是硬硬的。她兴奋不已,迅速站起身来,拨通了李景明的电话:“李高师,我找到一颗种子了。”
“找到的种子,情况如何?”李景明问。
“我用指头捏了一下,感觉硬硬的。”黄兰翠回答说。
“好,我忙完这边的事后,下午到你的苗床上看一看。”李景明告诉黄兰翠。
下午,李景明如约而至。他发现,黄兰翠播种的苗床上,覆盖的细泥土太薄,许多种子裸露在外面。泥土上覆盖的草,稀稀落落的,不能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后,李景明说:“马上在苗床上覆盖一个指头厚的泥土,洒足水,保证一个星期后出苗。”
果然,一周后,番茄幼苗破而出了。黄兰翠及时告诉李景明。
李景明现场指导黄兰翠和工人,按照番茄种植的规范要求,开厢,施足底肥,认真做好移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移栽的番茄幼苗成活后,生长过程中,黄兰翠发现,部分番茄植株,发生了疫病。她马上拨通电话,向李景明咨询。李景明不放心,及时赶到黄兰翠的种植基地。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李景明说:“番茄发生的这种疫病,只要用银法利、克露等农药,按照说明书上的比例,兑水后进行喷洒,一定有效。”
按下葫芦飘起瓢。在黄兰翠的种植基地,番茄病害被控制后没多久,虫害又发生了。黄兰翠不得不向李景明求援。实地查看后,李景明说:“番茄植株上出现的是烟青虫、棉铃虫,用高效菊酯、阿维菌素兑水喷洒。”
当年,70亩番茄销售完后,黄兰翠算了一下帐,扣除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种子、农药、肥料等各项支出,纯收入达70多万元。
新品种选育 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贵州省特色蔬菜品种种植,还不能适应各地市场对蔬菜产品的需求。为了寻找出适宜于清镇市种植的特色甘蓝新品种,作为贵阳市重要保供蔬菜基地之一的清镇市,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到组,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水文条件、自然气候、空气质量、地表水情况等生态资源,实施蔬菜新品种种植试验示范科技攻关。
2016年11月,李景明接受任务后,进驻卫城镇凤山村,引进了春光珠、紫丹、紫玉、紫珍、紫辉甘蓝、紫薇、喜庆紫甘蓝等7个特色甘蓝新品种,与贵州山野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品种对比种植及展示试验。课题初衷是集资源保护、科研创新、基地建设、生产销售于一体,通过甘蓝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村民进行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探索蔬菜产业发展之路。
常年在田间地头工作,风吹日晒雨淋,早已让李景明的脸庞,越发嘿呦呦的,加上身上简单朴素的衣着打扮,以及土得掉渣的山民话语,无论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出现,不知情况的人,都会认为,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与泥土“打交道”数十年,他和农民没有任何区别。
李景明按照蔬菜育苗的规范化要求,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试验示范。整地、开厢、起垄、施足底肥、播种、覆土、浇水、覆膜等,每一步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下种后,李景明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苗床上。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他都要把手伸进薄膜下面,感受泥土的温度和湿度。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以及幼苗的生长情况,他都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与此同时,李景明指导工作人员精心做好育苗移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适时移栽后,李景明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好每一株甘蓝幼苗。加强田间管理,细心观察植株的生长变化。发现病虫害,及时配制农药,进行喷洒。
几个月的试验示范,李景明发现,7个参试品种中,紫辉亩产量达4339.29千克;其次是紫珍和紫丹,亩产量分别为4290.02千克和4157.38千克;春光珠亩产量为2808.22千克,产量最低。综合分析后,李景明得出结论:紫辉、紫珍和紫丹三个品种,不仅田间长势好,果实大小均匀,结球紧实,产量高,而且抗病、耐热,可以作为清镇市紫甘蓝替代品种种植。
历时一年,李景明在卫城镇凤山村完成了新品种蔬菜甘蓝试种选育后,又马不停蹄地转战站街镇高堡村,承担了雪凤凰、世博春、春雪莲、天玉白萝卜、首尔雪玉、新将军等6个新品种对比试验及展示的重任。
结果,春雪莲和首尔雪玉两个新品种,虽然产量高高,但是肉质根根部收尖不好,果实大小不均匀,皮薄易开裂。而雪凤凰和天玉白萝卜两个新品种,虽然没有春雪莲和首尔雪玉两个新品种的产量高,但是,长势好,肉质根根部收尖好,果实大小均匀整齐,而且耐热,抗病力强,可以作为清镇市夏秋白萝卜种植的替代品种。
蔬菜新品种种植试验示范,来不得丝毫马虎。刚完成夏秋反季节白萝卜种植试验示范工作,李景明又接受了新的任务。
根据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产业,贵州省种子管理站下达了2019年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及风险跟踪评鉴任务。重点开展40个辣椒品种的种植选育实验和29个辣椒品种的展示示范。强化品种管理,保障生产种植安全,筛选适宜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优良品种,突出科技创新,突出科技支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良种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的贡献率。
年初,贵州省种子站决定,在位于清镇市的长津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进行试验示范,选育出适合贵州种植的辣椒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3月下旬播种,4月下旬移栽。两个多月内,辣椒幼苗先后受到了冰雹袭击和洪水灾害。李景明全程跟踪,指导并参与扶苗、补苗,强化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试验田内,辣椒植株生长茂盛,已经挂果,陆续采摘销售。
7月12日,贵州省2019年春季非主要农作物(辣椒)田间种植鉴定会在清镇举行。省种子站牵头,省、贵阳市和清镇市组成的专家组,按照农业部及国家标准,对田间种植的40个辣椒新品种植株进行现场观摩和鉴定,34个品种合格,适合在全省推广种植。此外,有4个品种达不到鉴定条件,2个品种存在质量问题。
30多年来,立足清镇,面向全省,李景明先后引进番茄、辣椒、萝卜、白菜、甘蓝、瓜类、豆类等400多个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成功筛选出振兴308、安喜丽人、泰香等上百个蔬菜新品种在清镇市推广种植。
青春已流逝,岁月催人老。30多年前,毕业于安顺农校的热血青年李景明,植根泥土数十年,在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中,一以贯之地精心做好蔬菜产业发展这件大事,让农民群众的荷包“鼓”了起来。如今,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李景明,老骥伏枥,志在田野,风高杨帆济“三农”。不服老的李景明,以火一般的热情和冲锋陷阵的精神,一如既往地拼搏在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和蔬菜新品种推广种植试验示范的“主战场上”,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添砖加瓦。
编辑: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