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林:“舍命护林”40载 守得青山万木生
2022-11-16 09:43:42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 bee2e517516a45caa32285913e560160.jpg

    每天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的程德林,总是习惯性地站在院子里,屏住呼吸侧耳静听一番,但凡林中传出个异样动静,他便会带上山地犬赶去探查个仔细。


    这个习惯,程德林已经保持40年,尽管现年64岁的他,听力和行动能力大不如前,但只要他还站在那片林地里,便是盗伐木者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1958年出生的程德林还有一个哥哥,名叫程德森,用程德林的话来说:“这辈子,我是命里注定一辈子要和林木打交道。”在程德林梵净山脚下合群村的房子中,他讲述了自己大半辈子与青山为伴的故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缠溪区,群众乱砍滥伐树木当柴烧或用于造房情形较多,茂密的森林资源逐年减少,程德林现居住的合群村森林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最主要的是,刀耕火种作为当时群众主要的生产模式,毁林开荒在那个年代是屡见不鲜,成片的森林在短时间内便遭到毁灭性破坏。


    194ec17a8f7f4beb89b39fc564a3d98b.jpg


    “现在峨岭街道杨柳塘收费站后面那座山,林毁后牛在山顶上打架,站在山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么大的山,破坏到连个遮挡物都没有。”在程德林记忆中,到70年代末,林木被毁后大量裸露土失去了保护,每年都要爆发山洪,水土流失越演越烈,如果再不改变现状加以制止,所有的山林都将被不法分子和暴力的生产模式“蚕食”掉。


    1982年,看着家乡每况愈下的境况,时年24岁的程德林忍无可忍站了出来,第一个提出要在当地搞封山育林,发动群众去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而程德林的这个想法,虽说当时得到了缠溪区政府认可与支持,但对于当地的群众来说,对植树造林是提不起一点兴趣,更对他提出的封山育林嗤之以鼻。“有人认为我是闲得无事干,也有人说我一天乱翘尾巴,但这些想法我都接受,私下里也开始谋划封山育林到底如何去搞。”


    10d9857664cc438c92db396072a57f69.jpg


    冷静思考过后,程德林最终决定先封山,后育林。


    要完成封山,单靠单枪匹马的程德林肯定是不够的,于是他决定先拉起一支队伍壮大力量,反复游说村里和周边寨子思想比较开化的人成立护林队,在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下,一支以程德林为主的30人义务护林队伍便拉了起来,但队伍拉起了并不意味着封山育林就迈出了第一步,在大伙儿眼中,这支护林队依旧是“散兵游勇”,不具任何威慑力和信服力,大伙也没正眼瞧上这支队伍,直到程德林干了一桩“大义灭亲”之事。


    1982年4月的一天早晨,程德林的父亲程仙知,在老家周家坳村黑龙弯组砍伐一些小杉木当柴火时,正巧被巡逻的程德林撞上,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亲儿子非但不帮忙,狠狠数落了自己一番,还将他砍树的事情摆上了生产队的桌面上,“当时我父亲难以接受我的做法,气得不行,而我为了代父亲受过,私下筹集了60多元买猪杀鸡请全生产队吃饭赔罪,这又让我父亲处在暴走边缘,好久都不理我。”


    而在80年代,这顿60余元的“天价”饭,也让程德林和护林队的名气大增,自那以后,偷伐、私自进林伐木者被抓请全生产队喝酒吃饭的这条规矩便立下了。


    a387f97e1e894227a2088d52b379eff1.jpg


    有了制度就必须遵守,谁也不例外。在程德林之后的护林中,爱林如命的他护林定下了“四不”原则:“不论亲友,不论人生人熟,不论有无权势,不管软硬兼施,一律秉公而断。”


    但正是这些规矩,三番五次险些要了他的命。


    1985年,巡护一天的程德林,午夜12时从缠溪区驷马村经过,借着暗淡的月光,他在摸着石头蹚水过河时,因河水湍急脚底打滑,被河水冲走十多米远后被河中一块大石头挡住,才得以起身脱险。


    1986年,新寨镇撕栗坪村一村民为建房,未经许可悄悄在缠溪驷马购买了树木,因知晓驷马村林木有护林队守护,并聚集了八十余名村民前来准备强伐,程德林提前收到消息后,一个人便从黑龙弯老家寻了过去,在中途与强伐的队伍相遇,只身挡在众人面前进行强拦,对方眼见程德林单枪匹马,仗着人多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之后双方发生冲突,不会游泳的程德林被对方拳打脚踢后扔进河中,幸好被赶来的驷马村群众救起捡回一命,但肚子却被尖锐的石头划破,留下一条十厘米左右的大口子。


    2008年,我国南方遭到百年不遇严寒,地面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程德林得知有人要去曾家坳村盗伐林木的消息,组织护林队在林区每天24小时蹲点守候,对盗伐林木者坚决制止并移送有关部门作了处理,同年又在巡山护林中狠狠地摔倒,额头划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至今头上还留有一道疤痕。


    由此,人们送给程德林一个雅号,护林队里的“大熊猫”,一则被他以命护林的行为所感动,二则感谢他的育林之举,让大伙儿既鼓了腰包,又绿了荒山。


    在封山育林过程中,群众私伐木材程德林是零容忍,但群众失去伐木机会后的生计和对柴草的刚性需求同样无法回避。


    “封山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真正把林木发展起来,就得让群众打消伐木的念头,这点我是看准的。”而那个年代,国家并没有造林项目政策支持,他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造福村民的想法在旁人看来与水中月,镜中花无异。


    思之再三,程德林决定疏堵结合,双管齐下,一边制止群众将麦草、秸秆就地焚烧还田,一边发动群众将大灶台改为节柴小灶,有效化解了群众生活所需与保护森林的矛盾,并提出一个大胆想法:“无偿提供苗木给农户。”


    但苗木的资金从哪里来?


    护林队率先有人建议,砍点木材变卖,换成钱买种子,反正都是建设林业,又不是进了自己腰包,这个建议一口就被程德林回绝了:“毁林换钱的路坚决不能再走,但这时我逮到了一个机会,获悉了沿河木材公司将要改革,需要四千斤左右的杉树苗种子。”


    获悉消息后,程德林急忙筹集资金,以4元每斤的价格抢先从江口买了5000余斤杉木种子,准备倒卖到沿河赚取差价,而种子购进后,杉木种价格突然猛增,每斤涨到了8元,程德林把种子按需足量卖到沿河后,转手就赚到上万元资金,剩下了一千多斤的杉木种。


    这一千多斤杉木种,程德林之后没有继续变卖,全部育成苗木,也正因为这个决定,刚到手的上万元资金很快又被花光,到资金最困难时,程德林不惜把妻子的嫁妆变卖为钱,用于请护林队成员为缠溪区和相邻的城关区部分村的群众送去苗木。当时护林队人手也不够,洋溪桅杆乡路途又太远,交通不便,没有车,只能靠人工运送苗木。


    “1984年到1986年,我自掏腰包500余元,聘请8个村民为洋溪区桅杆乡群众免费送去苗木30万株。”到1992年,一路跌跌撞撞的程德林育苗达到了200万株,主要品种为五倍子、杜仲、黄柏、杉木、板栗等,按照现在造林技术标准,造林面积达到了16000余亩。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群众种下的五倍子、杜仲、黄柏等经济林终于有了收获,大部分家庭仅此收入每年在1000元以上。到90年代,程德林所在村的核桃湾组24户农户,连续5年每家靠五倍子收入5000元以上,不仅成为了缠溪区第一个通电的寨子,每家每户更是过上了“三转一响”的家庭高配生活。


    程德林痴心护林,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也很快得到了组织的肯定。


    1986年,他应邀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大会,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胡锦涛亲自为他颁发了新长征突击手奖章。会后,在中南海,又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亲切接见。同年,在贵阳参加了“贵州省劳动模范”大会,他作为造林绿化先进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如今,程德林的子女们早已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卸下护林员重担的程德林仍就不愿下山享福,与林为伴一生的他已离不开这片亲手植下的林子。



    主办:清镇市融媒体中心

    审核:杨珊
    编审:王艳妮
    编辑:石三玲
    投稿邮箱:1848093750@qq.com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