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2022年贵州全省将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1-12-28 11:08:19 来源: 多彩贵州网 编辑:卓娜
  • 12月27日,记者从2022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2022年贵州全省将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工业投资320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户。

      据介绍,2022年,贵州将围绕全年划定目标,抓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发展能力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创新和承载能力、提升产业新动能、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六个方面重点任务,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力争实现新突破。

      聚焦“两区六基地”不放松,打好链式组合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白酒产业力争总产值实现1325亿元,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省内包装配套率稳定在80%以上。

       卷烟产业要积极争取扩大生产计划,优化产品结构,力争总产值实现475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5%。

       现代能源产业要加快实施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新增煤炭产能2000万吨以上、发电量140亿千瓦时以上,力争总产值实现3630亿元,确保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电力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现代化工产业要巩固提升以磷化集团为支柱的磷化工产业竞争力,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磷煤化工产业基地,力争总产值实现153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基础材料产业要推动铝、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铁合金、锰产业集中度,支持钢铁行业转型发展,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力争总产值实现1840亿元,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做专做精特色产业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要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加快实施“树品牌、提品质、增品种”工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力争总产值实现1700亿元。

       健康医药产业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加工基地,加快推进百灵、健兴、神奇等技改项目建设,抓好中南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息烽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国药新冠肺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产业化项目落地,力争总产值实现1170亿元,确保产值增长5%以上。

       新型建材产业要努力实现恢复性增长,加快推进水泥行业整合重组,推进海螺集团合作项目落地落实,拓展培育新型墙体材料、保温和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力争总产值实现1550亿元,确保增速扭负为正。

      做优做实新兴产业

       新能源电池产业要以贵阳—黔南为核心,加快构建新能源电池及磷系、氟系电池材料等配套产业体系;以铜仁大龙经开区、黔西南义龙新区为支撑,加快培育以三元正极材料及原辅料为代表的电池材料集聚区,全面强化头部企业招引和存量企业培育,抓好磷化集团等企业的36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总产值实现450亿元,工业产值年内实现倍增。

       新能源汽车产业要以贵阳贵安为核心,培育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总产值实现660亿元,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8%。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要推进航空、航天、电子、航空发动机等行业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培育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山地农用及矿用装备等高端产品,力争总产值实现1510亿元,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8%。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要打造一批整机产业链,促进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力争总产值实现1750亿元,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聚焦目标任务不放松,巩固工业“基本盘”,着力提升发展能力水平

      紧盯工业增速、工业投资、重点项目等关键指标变化趋势,分地区、分产业、分企业开展动态监测,注重前后衔接、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共同发力,确保完成全年目标。项目为王稳投资。各地要按照“谋划一批、论证一批、招引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高标准谋划项目、高质量推进实施。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力争全年引进落地工业项目1000个,工业到位资金占引进产业到位资金的比重达52%以上。

      聚焦市场主体不放松,激发企业活力,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力支持磷化集团、盘江集团、乌江集团等优强企业迈上千亿级台阶,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进入百亿级,确保百亿级工业企业达到12户、力争达15户。各市州要聚焦主导产业,遴选“链主”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发挥金融和资本市场作用,积极打造融资平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精心辅导,争取2户以上工业企业上市。

      二是做精做优中小企业。持续实施中小企业“星光行动”计划,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信贷通支持力度,确保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8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00户以上。要抓好国家和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推动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要大力推动“双创”工作,激发发展活力。要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行为。

      三是推动更多企业上规入统。要制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梳理培育清单,抓好新投产企业调度服务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上规培育,在稳住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同时,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户。

      聚焦平台建设不放松,夯实基础支撑,着力提升创新和承载能力

      一是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确保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各10个,培育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户、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力争打造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户、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个以上。要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推广,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4%。

      二是着力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1+5”政策落地落实,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成14个开发区社会事务职能剥离工作,推进开发区机构设置、编制管理、财政预算等体制机制创新。各地要尽快完成开发区调规调区工作,将区位相连、规模较小、产业趋同的开发区优化整合,切实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要加快推进粤黔合作产业园区、苏贵产业园区建设,吸引更多省内外企业入驻。要聚焦首位产业,狠抓产业招商、培育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力争新增100亿级开发区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个。

      三是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质效。要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和开发区功能提档工程,用好用活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财政专项资金,积极谋划智慧园区及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综合承载水平。要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盘活闲置土地、资产,出清僵尸企业,推进“腾笼换鸟”,确保开发区标准厂房利用率在95%以上,亩均投入产出强度同比提升20%以上。

      聚焦数字赋能不放松,抢抓发展新机遇,着力提升产业新动能

      一是夯实新型工业化数字基础。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贵阳灾备节点)、磷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南方能源数据中心、工业信息安全靶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是加快企业数字化提升。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网络化连接,打造一批无人产线、数字车间、智慧工厂。推动工业企业业务流程和设备上云上网。遴选一批省内信息技术服务商,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5G等领域试点示范项目申报遴选。打造100户贯标示范企业,60个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600个工业互联网融合示范项目。

      三是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加快酱香酒、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工业互联网在煤矿、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高危行业中推广应用,支持有优势的企业在化工、新能源汽车电池、新型建材等领域建设产业互联网。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力争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51。

      聚焦绿色制造不放松,促进低碳循环转型,着力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

      一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环保装备、再生资源利用骨干企业,打造更多的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争取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50户以上。

      二是深入推进工业节能减碳。落实国家“双碳”节点要求和能耗“双控”政策,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清单化管理,省级负责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市、县负责1万吨标准煤以下企业。对标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围绕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余能利用、电机系统能效提升、高效配电变压器应用等方面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出台加强项目管理的有关制度办法。

      三是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指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的基础上,围绕磷石膏、锰渣、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推进减量化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推进磷石膏制酸、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置等项目建设。培育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推进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