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40多个少数民族生活于此。绮丽的盛装、繁复的银饰、悠扬的山歌、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每一张精彩的文化名片都装点着贵州的多姿与多彩。
雷山苗年节日盛况
五年来,贵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人才培育,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厚资源,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推广到世界各地。
一眼千年 民族文化铸造多彩贵州
侗族大歌、锦屏文书、苗族刺绣......正所谓“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中国偌大的国土上,贵州正是这样宝藏般的存在。
“十三五”开局之年,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对贵州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利用资源、把握价值导向、留住文化根脉、守住精神家园。
苗族刺绣
2016年至今,贵州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条例》等政策,基本形成覆盖民族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各个方面较为完整、系统的政策体系,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曾经“藏在深闺无人识”的侗家鼓楼、风雨桥,银饰花带、挑花蜡染,八音坐唱、傩戏歌舞,雷山苗年、斗牛大赛等贵州特色民俗风情不断得以保护与发展。
2018年一场春节联欢晚会,让世界记住了贵州黔东南黎平肇兴侗寨。许多人跟随春晚的脚步,利用长假时光,带着家人,约着朋友,摩肩接踵地来到肇兴,听侗歌、赏侗绣、跳侗舞......让曾经隐蔽在大山深处的民风民俗在新时代有了新的生命力。
肇兴侗寨青年歌手唱响侗族大歌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要留下特色,还要留住“乡愁”。截至2020年10月,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重点扶持建设了10个民族特色小镇、10个示范廊带、500个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了100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312个民族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人是关键。2012至2020年,省民宗委累计投入2460万元民族经费,支持全省869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命名5批共106所省级示范学校。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鼓励孩子们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穿民族服装、说民族话、写民族文字。”从江县洛香镇塘洞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的传承歌师石永辉告诉记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大小比赛,让塘洞小学的学生对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希望学生们能够明白,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才能守住民族的根和魂。”
非遗进校园
非遗传承,让民族文化更加光彩夺目。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留下数目众多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0年10月,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贵州省共有85项140处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字记录部工作成果优秀项目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在中国40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侗族大歌和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两个项目入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的贵州,完美印证了这句话。
薪火相传 红色文化造就贵州耀眼底色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曾有2000多位女红军的身影,在这座纪念馆中,我将为大家讲述45位女红军的事迹,她们是蔡畅、邓颖超、贺子珍……”走进“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讲解员毋彦碧饱含深情地对游客们介绍着那段峥嵘岁月。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上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是国内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为主题的纪念馆,与其毗邻的还有全国唯一一座战地医院纪念馆。
女红军纪念墙
如今,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正向世人讲述着一段段“柔韧”的长征故事,贺子珍在敌机的空袭中为掩护战友身受重伤,危秀英小脚抬担架、护理伤员……
“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作为贵州留存、讲述长征历史的一个缩影,与众多革命遗址共同讲述着贵州的红色记忆。
贵州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有着众多宝贵的革命遗产和革命故事。数据显示,全省88个县(市、区)中,68个地方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革命遗址和红色遗存星罗棋布。
一座座革命遗址、一张张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幅幅战斗场景、一个个鲜活事迹,是党在革命年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案例。
贵州开展“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红军故事、长征精神,除了遗址的留存,还通过长征精神宣讲团、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发出贵州红色文化最强音。
《二十四道拐》《伟大的转折》《极度危机》等以红色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陆续在各个平台热播,引发全国关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贵州符号”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影响力。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剧照
如今,贵州正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为契机,依托丰厚红色文化资源的系列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项目,切实增强贵州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