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变·多彩贵州“十三五”成就巡礼】用实实在在工作业绩 诠释新时代贵州精神
2020-10-23 09:03:04 多彩贵州网 编辑:龙香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要求贵州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道出了新时代贵州精神。

      贵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团结奋进”,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奋发有为;“拼搏创新”,就是要攻坚克难、敢为人先,推陈出新、敢闯新路;“苦干实干”,就是要不惧辛劳、脚踏实地,担当实干、狠抓落实;“后发赶超”,就是要不甘落后、跨越发展,弯道取直、赶超进位。

      奋进发展的贵州,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的贵州人。

      军人、警察、医生、教师,排雷、扶贫、医疗、教育……他们,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却同样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贵州在新时代下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面貌;他们,如星火燎原,点燃了贵州儿女奋力拼搏的决心,照亮了贵州小康梦,践行着新时代贵州精神。

      苦干实干 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有成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923万减少到30.83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0.85%;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规模相当于冰岛全国总人口的5倍多,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建成安置点946个,累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上百万山区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这一串串醒目数据的背后,是许许多多默默付出的人,凝聚着新时代贵州精神,汇成了贵州脱贫攻坚的“群英谱”。

      黄大发说:要做起带头作用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老百姓才能信任我们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黄大发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三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村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曾经闭塞的草王坝村面貌一新。

      要致富,先修路。

      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邓迎香带着几十户村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苦干实干、改天换地的愚公精神开山凿石,前后历经13年,硬是把大山凿穿,开出一条216米的“小康之路”,把当地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变成15分钟的宽阔坦途,使曾经闭塞的麻怀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邓迎香也因此被誉为“当代女愚公”。

      余留芬担任村支书后,带领群众以修路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三分之一的村民没过温饱线,绝大部分村民住在茅草房、土坯房。余留芬担任村支书后,带领群众以修路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保护生态改善环境。17年时间,岩博村从“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的“三靠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黄大发、邓迎香、余留芬……贵州,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人: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的南仁东、群众眼里的“羊书记”姜仕坤、“绿色森林卫士”张有光、“潘核桃”潘学军、红水河畔的“女财神”李桂莲、贵州屋脊上的“第一书记”杨波……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贵州在新时代下苦干实干、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他们以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担当,长时间初心不改地坚持干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将伟大渗透在身体力行中,渗透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有成、实干有成。

      这,就是新时代贵州精神。

      拼搏创新 为新时代贵州精神增添最美注解

      一个个熟悉的职业中,正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火硝烟早已成为历史。但中越边境云南段中方一侧土地里遗留的上百万枚地雷和其他爆炸物,却成为雷区附近5万余名村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2018年10月11日14时39分许,老山西侧,坝子雷场,一位战士发现了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他对同组作业的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独自上前排雷。

      在杜富国的军旅生涯中,曾有过3次选择,而他每次都选择了生死雷场

      排雷时,这颗深藏地下30多年的手榴弹爆炸了,瞬间将这位战士的双手炸飞、眼球震碎。这位战士叫杜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扫雷作战3年,杜富国出入雷场千余次,累计排除爆炸物2400余枚。

      1997年,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语文老师刘芳被查出患有视网膜色素变形这一不可逆的痼疾,视力逐渐衰退。这时她还不满26岁,工作四年,结婚两年,儿子才八个月大……

      刘芳没有屈服,她把教案备课内容刻画在脑海中,课堂上依旧活灵活现地呈现。然而,急剧下滑的视力导致她无法继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2006年,刘芳主动办理了残疾证,开始对事业转型的思考。

      截至目前,刘芳在校累计完成三万余次的心理辅导课程

      内心细腻又有一定心理教育课程理论基础的刘芳,2007年8月自告奋勇担任起白云三中心理辅导老师,悉心地为孩子们建造了一个答疑解惑的“精神树洞”。截至目前,刘芳在校累计完成三万余次的心理辅导课程,呵护着孩子们脆弱又丰富的隐秘心情,当初四十平米的“芳芳聊天室”也正式被当地教育局命名为“刘芳工作室”。

      一路走来在黑暗中趔趄摸索,刘芳背对光明,却正点亮光明。荣誉纷至沓来,刘芳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她的故事也被多人知晓。

      “让我来”“走在前面”……杜富国始终践行着自己的入党初心。当那枚埋藏于地下的手榴弹爆炸的瞬间,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危险,用失去双手双眼的代价,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虽然双目失明,刘芳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近30年,在背后支撑她的,是她对教师职业不变的初心与热爱。

      还有把“苦甲天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带上林茂粮丰的致富路的文朝荣、倒在脱贫攻坚一线岗位上的文伟红、抓捕毒犯牺牲的马金涛……普通的他们,身影遍布贵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拼搏,为新时代贵州精神添上了最美的注解。

      团结奋进 丰富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时代内涵

      2020年,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关头,一场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贵州收到一张特殊考卷:全力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统筹好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于是,贵州1443名医护人员,白衣做战袍,悬壶入荆楚,逆行佑苍生。

      黔西县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黄茜茜主动请缨战疫情,作为贵州省第二批援鄂战士驰援武汉,在江汉方舱医院鏖战34天。34个日夜里,黄茜茜所在病房共收治34名新冠肺炎患者,个人共计护理病人249人次、采血16人次、咽试纸采集6人次。

      黄茜茜说:作为新青年,作为90后,国家重托,义不容辞

      “援鄂可能是我这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大爱、团结和奉献,让我越发明白身上这件白衣的份量,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黄茜茜说,作为新青年,作为90后,国家重托,义不容辞。

      1月30日上午9时,95后的六盘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刘玉娇正式投入鄂州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工作,“我穿上防护隔离服,戴上口罩和防护镜进入病区工作,每个班连续工作五个小时,其间不能吃东西喝水上厕所……虽然很辛苦,但大家相互鼓励,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刘玉娇说,这是一份光荣的使命,是一次不寻常的经历,她将终生难忘。

      刘玉娇说:虽然很辛苦,但大家相互鼓励,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

      2月1日,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江智霞奔赴贵州省将军山医院,在将军山医院抗疫83天。

      为加强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江智霞带领护理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关怀计划,关注患者情绪疏导、睡眠管理和营养支持等;同时创立了“新冠之声”电台,为患者播放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朗诵诗歌。“我们还为患者代写家书,开展床边+远程视频心理援助等,就为给患者提供一个‘心灵加油站’,使他们恐惧、焦虑的心理得以舒缓。”江智霞说,经此一“疫”,她对传染病的医疗护理标准化服务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对于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的体会。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在援鄂抗疫的艰苦战斗中,贵州援鄂医疗队1443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勇往直前的抗疫精神逐渐升华、凝聚。贵州援鄂抗疫精神是新时代贵州精神在抗疫阻击战中的具体体现,丰富了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贵州精神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