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中国以一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回顾防治疫情时间经纬,阐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这份白皮书将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全面呈现“中国之治”
“白皮书通篇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是一个国家抗疫历程的全景记录,也是14亿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认为,近年来中国发布白皮书已成为一种常态化手段,用来梳理事实、厘清逻辑,使国内外受众对某个领域形成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就这份白皮书来说,在国内防疫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很适合借此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
“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白皮书指出,面对突发疫情侵袭,中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截至5月31日,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治愈率94.3%。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汤蓓表示,疫情暴发至今,国际社会在防控、治疗等方面形成一定共识,而白皮书彰显了中国抗疫经验的关键——“生命至上”的政治决心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是集中阐明立场、回应外界关切,发出“最权威的声音”。
白皮书还对下一步提出设想,其中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方面提出“补短板、强弱项”,包括“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说,希冀通过疫情让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从根本上改变”。
积极参与“全球之治”
白皮书发布后,巴基斯坦前驻华参赞泽米尔·阿万、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医系主任郑建强、苏丹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等国际人士在受访时称,这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提供借鉴。
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共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如白皮书所言,中国在疫情中“力所能及为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苏晓晖说,白皮书以事实回答了“我们为全球之治贡献了什么”,亦对既有的国际合作予以肯定,更坚定了未来方向是“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不是“各自为战、以邻为壑”。
“中国始终认同以世界卫生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汤蓓指出,疫情凸显“全球之治”的“短板”,特别是各国政府在面临突发公共危机时,普遍难以下定决心改变预设的常规性政治议程,以至于无法及时作出反应,这是导致疫情成为全球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之治”,稳定局势,本身就是对“全球之治”的贡献。
推动中外良性互动
“人类又一次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白皮书设问:坚持科学理性还是制造政治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还是寻求脱钩孤立?推进多边协调还是奉行单边主义?
从白皮书的字里行间,到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围绕白皮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答问,再到中方领导人在重要场合一再发声,答案很明显:“国际社会要坚定信心,团结合作”。
“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汤蓓说,然而这次危机反映出各国对于自身与全球互动实践认知存在较大分歧,一些国家倡导合作,一些国家截然相反。中国通过白皮书作出积极表态,正是要争取合作力量,实现全球之治的目标。
曾光也说,中国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这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公共卫生治理能力较弱的国家意义重大。他呼吁更多国家、企业乃至个人共同参与疫苗研发,发挥出协同作用。
受访专家还表示,越是暴露出问题,越要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全球合作。正如白皮书发出倡议:“全世界人民心怀希望和梦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标一致、团结前行,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