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战贫冲刺:抓重点巩固三保障,补短板强化饮水安全
2020-04-24 09:55:13 多彩贵州网 编辑:田嘉宝
  •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能不能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各种问题,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是检验脱贫攻坚成绩的硬性指标。

      离6月30日脱贫攻坚冲刺“大考”,还有不到90天时间——贵州的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关键期。

      一直以来,贵州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农村饮水安全等“3+1”民生保障问题,全力补齐短板,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如今,行走在贵州山山水水之间,到处绿水青山,鸟语花香,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城乡干部群众笑颜挂在脸上、感恩刻在心中,对“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浸透在言语和实干的方方面面。

      扶贫助学解决贫困生“上学难”

      “一直以来我都享受国家的各种资助,所以在学习的道路上才没有被落下。”贵州大学学生夏立玲说。

      夏立玲家在黔西县素朴镇高坎村,父母皆在家务农,家中有6个兄妹。

      2015年,贵州省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夏立玲成为首批资助对象,每年可获得4000多元的教育精准扶贫资助金。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贵州围绕教育发展和教育扶贫薄弱环节,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实际,启动实施了教育“9+3”计划、基本普及15年教育、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无数个像夏立玲这样的贫困学子打开了希望之窗。

    百里杜鹃第二中学学生们做课间活动(资料图)

      来到百里杜鹃第二中学,优美的校园环境、明亮的学生宿舍、宽敞的食堂、内容丰富的班级文化墙等,无不彰显着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百里杜鹃第二中学位于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管理社区庙脚村,占地116034平方米,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百里杜鹃第一所区直完全中学。

      “学校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最大受益者是我们的学生。政府教育扶贫政策,真是扶到点子上了。”百里杜鹃第二中学校长赵威说。

      除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外,该校还修建了占地17425平方米的田径场,完善了电脑室、图书室等功能室,让学生享受到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实施教育扶贫,抓好学校硬件建设是关键。

      不仅是百里杜鹃第二中学,近年来,百里杜鹃以改善办学条件为抓手,根据乡镇学校布局、人民群众需求,精准改造了一批薄弱学校。共改善30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环境,其中新建、迁建中小学(幼儿园)11所。同时,通过完善办学条件,还满足了全区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

    织金县以那小学改善后的校园环境(资料图)

      穷根怎么拔?

      织金县全面构建“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覆盖幼儿园到大学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权利,力争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

      目前,贵州基本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50所、普通高中学校项目280个,启动建设50所“强基工程”中等职业学校。

      医疗撑起群众健康“保护伞”

      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县营盘乡卫生院,门诊大厅宽敞明亮,有导诊台、急诊门诊、“一站式”即时结算医保窗口……

      “现在的条件,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院长邱傕介绍,“原来的卫生院不到500平方米,只有1个科室、18名医生,不能住院,许多疾病也无法检查。”

    村民在水城县营盘乡卫生院接受治疗(资料图)

      受限于设施设备的落后,卫生院的诊疗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当地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需求,患者只好乘车到70公里的水城县看病,这对当地群众是不小的负担。

      如今,院内配有各种全自动化验仪器、B超、彩超、动静态心电图机等先进检查设备,床位配置100张,还设有舒适的输液大厅。

      营盘乡卫生院只是贵州省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缩影。

      近年来,贵州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着力破解基层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突出问题,为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资料图)

      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紧紧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五个全覆盖”“三年提升计划”“五个全面建成”“百院大战”等一系列举措,建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

      余庆县为全省医改探路先行,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校校医配备、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五个全覆盖”上精准发力,不断织牢医疗服务网底,群众就医难已成历史。

      在“百院大战”中,改造后的余庆县龙溪镇叶顶村卫生院焕然一新。

      2015年以来,关岭自治县全面启动县级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服务机制,农村贫困人口患病者,无须交纳住院押金,就可直接住院治疗。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医疗扶助“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

      朱顺伦是关岭石板井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两年妻子陈昌美突发脑出血,手术急需的大笔医疗费用,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妻子治病共花费13万余元,我们实际自付费用仅不到9000元,多亏了县里实施的医疗扶助政策,减轻了我家的医疗负担。”

      搬出“穷窝窝”住进“幸福巢”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54岁的胡康辉,家住遵义市道真县玉溪镇淞江村,身患残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他住的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现在,他早已搬进了新建的安全住房里。

      在淞江村,过去房屋破败、柴草乱堆、污水横流的寨子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新农村景象:崭新的黔北民居,平坦的连户路,洁净的厕所。这些,得益于贵州省实施的危房改造工程。

      在贵州,过去很多山区贫困群众居住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坐在家里就能“看星星、晒太阳”。为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2008年7月,贵州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实施约3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实现约1200万名农村群众住有所居。

      同时,贵州还实施“提升行动”,整治群众住房“人畜混居”和“透风漏雨”现象,改善山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榕江县计划乡村民曾经居住的吊脚楼(资料图 杨成利 摄)

      49岁的王老长是黔东南州榕江县计划乡九秋村的一位村民,居住的是一栋二层的楼房。过去,人在二楼居住,一楼则用作圈舍,饲养牲畜。

      “这种人与牲畜上下楼之间‘分层混居’或同住一楼的‘同层混居’,是千百年来贵州不少地方长期存在的生产生活方式。”计划乡党委书记陈海说。

      2019年7月起,贵州全面整治“人畜混居”现象,通过实地调研摸排、制定技术规范、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发动村民等举措,只用了约半年时间,就让全省7.12万户、约28万山区群众实现“人畜分居”。

      “改造后家里干净方便多了,村子看起来也更加整洁。”王老长说,今年过年前,女儿还帮他买了一台热水器,安装在了卫生间,一家人过上了居家就能洗热水澡的日子。

    阿妹戚托小镇虎头山安置区一角(资料图 陈亚林 摄)

      易地搬迁,绝境突围。

      在整乡搬迁的晴隆县三宝乡,村民们扶老携幼向着新家——阿妹戚托小镇走去,在那里有建好的新房、崭新的家具、成套的家电,他们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实现从躬耕农民到企业工人的华丽转身。

      贵州计划,在6月底前,确保所有建档立卡农户需改造的危房全部竣工;确保建档立卡农户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户;确保不出现因危改负债返贫情况。

      

      告别“望天水”吃上“放心水”

      “过去流传着一句话‘有女不嫁高坪’,就是因为高坪缺水。自来水通了之后,村里的人气也旺了起来。”说起龙里县高坪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村支书龙发辉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水通则人气通。养牛场、松香厂、钼化厂等7家企业相继落户高坪,更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产业因水而兴,农业结构调整同步跟进,高坪村的800亩刺梨、2000多亩酥李相继挂果,村里还种下1000多亩观赏樱花,发展起乡村旅游,村民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昔日贫瘠地,今朝客满山。

    自来水进村入户,百姓喜笑颜开(资料图 吕文春 摄)

      在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过去越到旅游旺季,越是停水,有时候游客洗澡洗到一半,突然停水了,生意根本没法做。”当地农家乐老板杨秀和说。

      为切实做好这项“民生工程”,江口县先后投入项目资金857.3万元,建成日供水量2000立方米、供水规模达2万人以上的梵净山饮水安全工程。

      “三分建、七分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护也是一大难题。

      为了杜绝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出现无人管护和瘫痪的现象,大方县水利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了全资子公司——方源乡村供水公司,全面负责全县乡村供水的运营维护工作。

      大方县水利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璧介绍,按流域水系,他们在全县25个乡镇成立了8家片区分公司,对全县农村供水进行统一运营和维护。

    大方县农村人饮工程施工现场(资料图)

      “县水务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项目的建设,建好后,移交给方源乡村供水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收取水费。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大方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吴宇说。

      兴仁市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公司化管理。做到“产权明晰、主体明确、制度健全、微利运行、以水养水”,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

      近年来,从“饮水难”到“喝好水”,贵州累计投入资金26.97亿元,解决288.2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85.21万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移搬迁安置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既是“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又是“五个一批”的重要支撑。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加快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短板补得越强,脱贫效果越好、质量越高。兜牢了民生底线,脱贫攻坚就有了温度。

    记者:杨婧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