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述评】牢记嘱托续写“贵州故事”
2019-09-30 09:41:10 多彩贵州网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中,中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后劲十足的“版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迈入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发展动力活力最足、生态建设成效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黄金发展期,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贵州不再垫底,走出了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路子,同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贵州样本”和“贵州方案”。历史期待下一个“贵州故事”。

      本网评论员 喻丹

      1949年10月1日,从郑州到武汉的火车上,浙大47级电机系学生安瑞琮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走,打回老家去!”11月20日,7名贵州籍浙大学子辗转回到家乡,二野五兵团已于5天前解放了贵阳,他们成为贵州解放后第一批参与建设的大学生。

      2019年7月1日,在贵州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从浙江到贵州榕江挂任副县长的盛春霞作为获表彰代表发言,她动情地说:“在决战决胜最后的500多天里,我们援黔工作队一定不忘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精准协作,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历史的细节耐人寻味。

      7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贵州各族人民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

      70后年,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将历史性地结束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并为解决人类贫困提供借鉴与参考。

      70年巨变写就“贵州故事”。

      故事的背景,与一个新型的社会制度相连,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相连,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4千万人民的创造相连。

       

      这是关于高度、速度与温度的故事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贵州党员干部群众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不断与中国国情和贵州省情“对表”,不断与时代要求世界潮流“对表”,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贵州答卷。

      历史不会忘记,贵州作为三线建设基地为备战备荒作出的重要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1978年3月,贵州顶云公社16个生产队为中国农村改革作出的探索实践;

      历史不会忘记,1980年12月13日,贵州省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建议将包干到户定性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

      历史不会忘记,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历史不能忘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贵州工作作出批示,希望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贵州干部群众在奋斗中交出一份份答卷。

      以“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作为评判政策好坏的标准;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以“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唤醒乡村活力;

      从2017年始,发端于贵州六盘水的“三变”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贵州聚焦脱贫攻坚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榕江县蔬菜基地,农民喜获丰收。刘进银摄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贵州以改革实现发展版本的升级换代,以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获得感,新时代的贵州精神催生了新的贵州形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是关于自省、自觉与自强的故事

      成就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让我们将眼光投向尚未走远的历史。2004年,贵州学者在当年第10期《中国改革》杂发表文章《热肠冷眼看贵州:兴黔梦,何时圆》,作者纵论贵州的“区位弱势”与“通道利弊”,分析了“宝山空手,乞醯邻家”等现象的成因,呼吁贵州人“不可自误”,必须直面现实、改变现实。那时贵州生产总值不过1344亿元,尚不敌东部发达地区之一县(市)。

      时光的脚步翻山越岭。2019年1月22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了2018年全省主要统计数据。2018年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806.4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增速高于全国(6.6%)2.5个百分点,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列。

      这是一组不容忽视的数据——2013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1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3%。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事实——188万人正在陆续从苦寒之地搬离,贵州正在创造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奇迹。

    贵州三年间搬迁了188万人。贞丰县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农民抽中一号院,喜形于色。李勇摄影

      是的,这是“贵州故事”里的奇迹!

      有奇迹就会有牺牲。

      2018年7月22日下午,沿河中寨镇大坪村第一书记文伟红因公殉职,生命定格在45岁。这是他驻村的第七个年头。

      创造奇迹的是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是贵州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

      近年来,贵州已有近百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阵地上;

      当前,贵州有5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扎根脱贫攻坚一线;

      在贵州各族人民用奋斗信念和艰辛汗水铸就的精神丰碑上,有大关村人“抠万年土、造米粮川”的故事,有冷洞村人“石旮旯里种出金银花”的传奇,还有长顺“背篼干部”背出的鱼水情深。这块丰碑上,铭刻着以文朝荣、黄大发、邓迎香、余留芬等为杰出代表的贵州各族儿女的名字。正是他们,用不懈奋斗共同织就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图谱。

      这是关于信心、信任与信念的故事

      “绝地突围的石旮旯里,一个大国治贫慨然行进的道道履痕,赫然入目”

      “历史长卷,村庄如画,晕染出的正是一个生动传神的当下中国”

      ——2019年初,《人民日报》、新华社分别以《山乡巨变》《脱贫攻坚看海雀》为题,报道了贵州脱贫事业的巨大进步。

      宏大的叙事背后,让我们来看看作为社会进步风向标的普通人生活:

      “搬家之后,孙子读书方便了,儿子找到事做了,我在小镇里当了保洁员,每月还有一份工资,感谢党的好政策。”搬进新家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高国云过上了舒心的日子——6月15日,随着最后一批移民搬迁到县城,晴隆三宝彝族乡全乡1233户5853人全部搬出大山,搬进阿妹戚托小镇,开启新的生活。

      “感谢党委政府这么多年对我的帮助,从此自力更生,再不当贫困户喽。”2018年8月,福泉市陆坪镇铁洞村村民杨通勇申请不当贫困户。这一年,铁洞村共有82户农户主动递交了不当贫困户的申请。

      贫困,这曾是贵州发展史上最顽固的标签。联合国曾经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作为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贵州,人类发展指数仅超非洲的纳米比亚。

      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559.82万人。其中,有768万人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脱贫。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这是我们不获全胜决不休兵的坚定信念。

      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嘱托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这是贵州党员干部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冬季充电……贵州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下足绣花功夫。各级各部门抽调好人好马上一线,尽锐出战。

      ——一切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们正在创造下一个“贵州故事”

      “贵州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创造了惊人进步的省份……贵州的成就有着巨大的启发性,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2018年11月3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带领世界银行考察团到访贵州,所见所闻令他惊叹不已。11月4日,金墉在个人推特账号里写道:“希望更多人能够从贵州的案例中吸收经验。”

      令人惊叹的故事正在续写。

      从“天下第一贫瘠之地”到即将历史性地消灭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

      从“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到万桥飞架的“世界桥梁博物馆”;

      从“驿站之险远最苦者莫过于黔省”到成为西南交通“大十字。”

    桥瞧贵州。五桥飞架乌江,由近及远分别:为兰海高速公路乌江特大桥、210国道乌江双曲拱公路大桥、贵遵公路斜拉桥、川黔铁路乌江大桥、渝贵快铁乌江高架桥。

      奋斗与发展,正在重塑贵州形象。

      70年来,布局落子、突围抢滩、继往开来,贵州呈现出改革开放的驱动力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创造未来的战斗力,而这一切力量根本的源动力,正是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力与人民群众磅礴的创造力。二力合流,贵州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书写了一系列感天动地的“贵州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贵州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寄望贵州:“我对你们充满新的期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来时路,无畏风雨声。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首历程,我们豪情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永不懈怠的贵州儿女,将挥动如椽巨笔续写更加动人的“贵州故事”。

     编辑:龙香
清镇市新闻客户端黔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