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日,贵州省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黔东南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赤水守牢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定力,抢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契机,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作为赤水巩固拓展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导产业,探索出“林中养鸡、林下种药、竹水养鱼”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体系,让绿色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5.7亿元,林业总产业值达81亿元。
赤水林下乌骨鸡。王先龙 摄
始终坚持以“一”贯之。一个体系抓到底。成立“双组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生态水产、乌骨鸡、金钗石斛等林下产业发展专班,实行四级调度机制,形成“党政主导、专班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编制了竹、乌骨鸡、金钗石斛、生态水产等产业发展规划,并全面推进农工、农旅等规划“多规合一”,确定了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培育、1000万羽乌骨鸡、3万亩生态水产的林业下经济发展目标。一套政策扶到底。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累计整合林业、农业、扶贫等财政资金投入1.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亿元,投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在省级农业保险基础上,用好用活保险“4321”模式,率先创新开发了价格指数保险,实现保险对林下经济主导产业全覆盖,有效降低沉溺于发展风险,让林下经济产业步入“稳保本”时代。
精准聚焦以“林”为媒。林下种药。充分利用林下闲散的荒山荒地,结合金钗石斛喜阴喜湿的特性,创新采取林下的自然栽培和垒石栽培方式,形成林药互生互良性生长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4万余人参与林下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可产鲜条约6000吨、鲜花1000吨,年供苗能力2500万丛,占全国金钗石斛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0%以上,先后获得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等9张国家级名片。林中养鸡。依托224万亩的森林和乌骨鸡养殖历史,通过推广基地养殖,采用“林地生态放养+原粮补饲”的生产方式进行养殖,健全完善饲料加工厂、家禽屠宰场、冷链物流等配套体系,形成了以饲料加工、种鸡养殖、种蛋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原种场1家,存栏种鸡6万套,年可供鸡苗能力1800万羽;林下标准化家禽养殖圈舍27万平方米,常年存栏生态家禽300万羽以上,年出栏生态家禽1000万羽以上,禽蛋产量4300吨,产值5.25亿元。带动3万余户农户参与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林水养鱼。利用赤水河全面禁渔契机,瞄准川渝生态鱼市场缺口,探索创新循环水养殖、标准化流水养殖等模式,全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2.4万亩,年水产品产量7500吨,产值2.25亿元。
着重突出以“效”赋能。以工促农增效益。依托绿色食品产业园,积极引进一批食品加工类企业,发展订单养殖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为工业产品,让养殖基地变为绿色食品工业“第一车间”,让农民成为“第一车间”产业工人,全市林下经济加工企业(含量合作社)13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解决就业20000多人。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4%,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以旅带农增效益。充分利用竹林、桫椤、丹霞地貌等丰富的自然资源,用好用活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森林康养等国家级、世界级品牌,共打造景区景点40个,让在林下生产的农特产品就地转化旅游商品,并依托乌骨鸡、冷水鱼、金钗石斛发展了农家乐600余家,形成了以乌鸡汤、全鱼宴、石斛菜等为主的特色美食,带动10万余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42亿元。以销壮产增效益。聚集主攻成渝市场与东西部协作市场的战略定位,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平台实体互补”的模式,开设实体店125家,在京东、淘宝、抖音、等电商微商平台开设网络营销店152家,实现年销售额5.5亿元以上。
接下来,赤水市将以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发挥好224万亩森林天然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健全产业链条、提升规模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全面推进林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