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赤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市长朱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十三五”时期赤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过去五年,赤水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循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赤水市用脚步丈量初心、用汗水浇灌使命,交出了精彩脱贫的赤水答卷。率先在全省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举全市之力打赢“四场硬仗”,农村面貌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6个贫困乡镇、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9%,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脱贫出列县(市),探索出“九不增九感”的赤水战法,获汪洋同志肯定批示,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赤水样本,作出了赤水贡献。一步跨千年、同步达小康,赤水正昂首阔步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这五年,赤水用坚守谱写芳华、用实干成就梦想,演绎了产业富民的赤水路径。坚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农业“十百千万”工程覆盖18万农民,构建起“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水中养鱼”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竹浆纸制品由少到多、绿色食品由弱变强、竹木家具从无到有,赤水经开区规模扩展至12平方公里,标准厂房面积翻两番,吸引2万余人就业。成功创建赤水丹霞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产业增收成效明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至36215元、14831元,收入比缩小至2.4。
这五年,赤水市用品位引领规划、用品质彰显气质,绘就了城乡蜕变的赤水画卷。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思路,实施棚户区拆迁5.32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及城市风貌5371户,建成严家河湿地、凤凰湿地等城市景观,文华新城区、河滨东路人气倍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1平方公里。特色小城镇活力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0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覆盖面达85%。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
这五年,赤水市用绿色引领发展、用生态创造价值,贡献了“两山”实践的赤水经验。率先在全省编制完成“三线一单”,提前实施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捕,实现城乡垃圾收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森林覆盖率、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常年保持全省第一。总结了赤水“河长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经验做法,并在全省推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生态经济占比超75%,年均增长11%,荣获中华环境大奖、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等荣誉,成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五年,赤水市用信仰凝聚力量、用信心共克时艰,彰显了干群同心的赤水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的非洲猪瘟、点多面广的灾害隐患、压力巨大的债务风险等诸多挑战,赤水市坚持党的领导,锤炼干部队伍,改进工作作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守住了人民“生命线”、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老龄人、残疾人、红十字、外事人防、水文气象、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来源:天眼新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