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在赤水市葫市镇小关子村感恩堂里,该村红色宣讲员方吉平正在为村民们讲述谢绍敏的故事,像这样的宣讲对于方吉平来说已有上百场。2018年9月,赤水成为全国50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之一。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小关子村利用五四运动先驱谢少敏故事,谢氏家训和一些党史、国史在村里流传下来,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月定期开展“三史三恩”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村民感恩新时代、普及政策知识。在为群众宣讲红色故事的同时,“嗑子匠”们还利用茶馆等场所,对群众进行宣传以及调解纠纷等。这两天,正值丙安赶集,古镇上的茶馆一早便坐满了村民,75岁“嗑子匠”马国友拿出笔记本,又一次给大家宣讲起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及精神。马国友是丙安镇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一名“嗑子匠”。当地居民遇到了什么难事儿,总是会找到他商量。为了方便收集民意,帮助群众处理问题,一到赶集天,马国友准会到茶馆“打卡”,而茶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大家学习政策和解决事情的“集中地”。
马国友说,“在茶馆,方方面面的人都来了,采取这种吃(喝)茶,通过摆龙门阵(聊天)的形式,宣传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比到农村去开个会效果还要好。”
在赤水市各街道和乡镇,以茶馆为阵地,利用川黔文化“磕子匠”的茶馆文化,将政策宣讲阵地设立在茶馆,使老茶馆焕发了新活力。
除了发挥纽带作用外,“嗑子匠”们还带动着产业发展。家住大同镇华平村的村民周代华,在2013年率先发展起了石斛种植,目前发展了60多亩,可以说是村里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于是,周代华通过将石斛能致富的消息传播出去,并教授村民们石斛种植技术。
现如今,“嗑子匠”的身影正活跃在赤水的大街小巷以及田间地头,真正让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再从参与者到传播者的转变,真正实现了农村社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新格局。截止目前,赤水农民志愿者队伍已有7000余人。
(记者:陈俣 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