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路上,村医是老百姓健康的第一道守门人,也是健康扶贫的主力军,其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村医张和海就是主力军中的一员。
张和海今年34岁,是赤水市金华街道沙湾社区卫生室的村医,他擅长内科和中医中药调理。随着医药体制改革,基层人才严重匮乏,得知此情况后,张和海毅然选择回农村,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健康,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张和海所在的辖区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人员,经常需要上门去给群众看病。前两年交通不便时,张和海只能徒步穿梭在村里的田间树林,经常一走就是一天。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张和海对沙湾社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进行逐村逐户调查,把村里所有的贫困户情况都牢牢记在脑海中,每次需要统计各类数据的时候,他都是第一时间精准清楚上报。
张和海经常都对群众说:“健康等于财富,病魔等于贫困。”在开展落实党的健康扶贫政策中,他不仅日以继夜的投入到服务病残户的工作中,还经常用个人收入补贴贫困家庭,让所有贫困户享足健康扶贫好政策,奔向致富快车道。张和海认为健康扶贫,预防第一,才能有效保障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特别是及早预防大病、绝症病的少发生。他坚持利用休息时间,走村串户进行建档立卡上门签约服务。对于签约后的贫困户,张和海始终坚持做到“三上门”服务,即按时上门体检、地方易发病上门预防、为患病户上门送医送药,有效降低病原体入户发生率。并使一些慢性病和重病户得到医治达到康复,过上美好生活。贫困户何光伦今年37岁,十年前外出务工时因工伤导致高位截瘫,大小便不能自理,也不能开口说话,生活全靠父母照顾。但不幸的是三年前其父因病去世,一个家全由老母亲扛起。何光伦的母亲由于生活所迫,经常生病,家住在半山腰上,出行非常困难。为了能给他们母子俩带去党的温暖,张和海每个月都会主动去何光伦家里,给他们母子俩随访,无论刮风下雨,只要给他打电话,张和海就会带上急救箱随叫随到。没有修路时,往返随访一次就要走1个多小时,现在乡村公路通了,也要半个多小时,并且乡村路又陡又窄,道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张和海从不推辞。何光伦母亲总是握着张和海的手说:“党的政策真的太好了!医疗服务都送到家门口来了,要是没有共产党,我们母子俩还不知道能活多久。”
贫困户陈一祥患慢阻肺40多年,右眼残疾,长期一个人在家居住,唯一的女儿也一直在外打工。没有经济收入和良好的医疗环境,因此陈一祥的慢阻肺发作率一直居高不下,需要长期服药。2018年搬迁后,陈一祥家庭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女儿也回到家中。但由于年龄大了,抵抗力下降,病情渐渐加重,一年要住院七八次。为了减少发病次数,张和海帮助陈一祥向赤水市红十字会申请了帮扶金用于购买吸氧机,并入户为陈一祥安装调试、教他如何使用,改善了他缺氧的情况,慢阻肺发作率终于降了下来。在做好群众健康体检和疾病预防上,张和海始终坚持走在四季之前,采取查与防相结合,普遍与重点人群相结合。对于季节到来的易发病,他都是提前入户逐人体检,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就组织健康讲座宣传,使许多易发疫病被提前阻断在外。他上门给群众体检时,在普遍中寻重点。对重点人群体型、面色观察后,从中发现一些疾病的发生,并进行上门做健康指导。使许多群众的疾病及早就检查出来,能及时医治康复,在群众眼中张和海就是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张和海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视患者为亲人。无论炎炎夏日还是狂风暴雨,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患者需要他就会出诊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受当地群众好评。张和海每个月都要下乡去看望贫困户,把党的健康扶贫好政策宣传给他们,“先诊疗后付费的具体流程”“一站式结算”“大病专项救治”等政策,希望帮助他们早日脱贫。他常说:“国家要求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我作为村医,健康扶贫,一个也不能少。”张和海是一个善良、忠厚的老实人,从他身上看到了当代村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体现了不计报酬和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他用真情、用爱心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深受当地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