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心 幸福生金」旺隆镇富顺村冯泽辉夫妇的幸福生活
2020-11-12 19:41:11
  • 冬日里,在竹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旺隆镇富顺村,村民冯泽辉家,一颗鲜冬笋是一股最鲜活的烟火气,也是一家人感情的纽带。

    “娃儿些要回家来,挖点笋子来煮腊肉。”冯泽辉接到大儿子冯正回家吃饭的电话,乐开了花。连日阴雨没有拦住冯泽辉和妻子李国福的脚步。夫妇二人拎着锄头、背着背篼,在自家竹林中逡巡、寻找、挖掘。

    冬笋深埋于地下,要找到它既需要经验也要凭运气,是“比找冬天的泥鳅更难的活计!”找准笋的位置,判断出笋的朝向,夫妇俩顺着竹根用锄头轻轻刨松泥土,没几下,就看到冬笋露出了尖,“还没到大上市的季节,个头有点儿小,却也不影响味道。”

    新鲜冬笋剥壳洗净切片,搭配五花肉或腊肉,无论炒、炖、焖都是冬天难得的美味。正月里如果能收到人家馈赠的几颗冬笋,那可是一份重情。
    冯泽辉夫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两人每天早出晚归,侍弄着自家的土地。他介绍,眼前这片山林都是自家的,种有竹子、石斛、中药材、白茶等,家里还熏制着农家腊肉。

    随着赤水市产业转型发展,冯泽辉思考着转型。“家人朋友都提了不少建议,我觉得人只要勤劳,不断地学习,总有发展的好路子。”
    这几年,冯泽辉夫妇先后流转20余亩土地,开始发展产业。“种了才知道发展产业可不是‘懒庄稼’,管护差一点都不行。”
    刚开始,管理比较粗放,种了就没怎么管,年底基本没啥收成,差点浇灭了冯泽辉发展产业的热情。“这产业发展可是个技术活,得向别人学。”冯泽辉说。为“淘”经验,冯泽辉常常参加市里、镇里、村里组织的技术培训,认真学习种植技术。

    光学会了理论不行,产业发展还得靠实践。冯泽辉从选种、育苗到除草、施肥,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比对研究,与产业发展“较劲”,把学到的技术经验运用到自家土地上。现在,冯泽辉俨然成了“土专家”,家里各类产业欣欣向荣,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一家人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富足。
    一阵春风拂面,赤水市委市政府以党建为引领、企业为龙头、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农民为主体、小康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冯泽辉夫妻也乘着这股“东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将自家产业发展得有模有样。

    随着产业不断壮大,仅靠自家人已经忙不过来了,冯泽辉请周边的村民来自家产业基地务工,既带动了乡亲,也帮助了自己。“农业农村局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种植技术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又引导我们掌握市场情况,心里更稳当了。”
    冯泽辉的两个儿子做起电商,开起了网店,生意红火。地道的农特产品供不应求,冯泽辉家逐渐开始收购周边乡镇的优质农特产品,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去年六月,冯泽辉获得旺隆镇“致富领头雁”称号。

    暮色从四面包围过来,腊肉“撞”上冬笋,在锅中抱团取暖,热气腾腾的冬笋腊肉汤,夹一筷子腊肉,吃一口冬笋,再喝上一碗浓郁的汤,留住温暖,静待春日,冯泽辉一家喜笑颜开……

    (记者:张浪)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