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集体!植根基层沃土,创新理论宣讲
2020-11-09 18:29:16
  • 85年前,红军在这里转战三个多月,召开了伟大的遵义会议,一路播撒红色种子。如今,红色基因已经成为遵义人最亮丽的精神底色。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遵义,作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对遵义这座政治地标城市的深情厚望,是对800万老区儿女的殷切嘱托。

     

    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一批红色理论宣讲人,继续讲着长征的故事、遵义的故事……这些故事,精彩、深刻,直抵心灵,滋养着基层人民的精神土壤。

     

    2020年11月6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欣(左四)作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代表领奖。

     

    2020年11月6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遵义市委宣传部作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代表上台领奖,杜富国杜富佳兄妹作为先进个人代表作交流发言。

     

    2020年11月6日,杜富国杜富佳兄妹作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代表作交流发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遵义已经获得6项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荣誉: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市委网信办、遵义会议纪念馆获得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宣讲人老红军李光、老支书黄大发以及杜富国杜富佳兄妹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

     

    遵义的宣讲,深深植根基层

    老百姓喜闻乐见

    遵义的宣讲,富于创新精神

    超越了时空界限

    ……

     

    用好模范,因人施“讲”

     

    人才是第一资源。遵义着力抓好宣讲队伍建设,优选、组建起300余人的宣讲员库。

     

    有了人才,关键要会用。古人说,“用人如器,取其所长”,遵义根据人才特点,重点用好典型模范人物,量体裁衣,因人施“讲”。

     

     

    遵义籍老红军李光,就是这样一位典型模范。1994年以来,他二十多年省吃俭用,累计捐款60多万元,资助了1700多名贫困学生。而作为遵义的基层理论宣讲员,从70岁起,李光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坚持为青少年义务宣讲革命传统,这一讲,就是20多年。他的宣讲超过1000余场,受教育人数达到10余万人。直到2019年去世前,这位99岁的老红军,仍在讲着遵义的故事、红军的故事。

     

     

    “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也是这样一位宣讲人。这位老支书,创造了“绝壁凿出生命渠”的人间奇迹。全国各地的朋友,纷纷走进遵义,参观“大发渠”。在草王坝,黄大发向来访的人群,讲起了脱贫攻坚。他说:“发展是苦干来的,不是敲锣迎来的”,“共产党员要牢记使命,多为群众办实事。”

     

     

    “你退后,让我来!”排雷战场上,战士杜富国为了保护战友,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受伤后,他成为了一名播音员,开通了“播音员杜富国”系列节目,走上了宣讲之路。麦克风前,声音响起,习近平强军思想在战友间广为传播。从人民大会堂到北京大学,从广西、云南到他的家乡湄潭,杜富国已经开展宣讲50多场。“富国陪你读好书”栏目,圈获了无数的“铁杆粉丝”。在哥哥的影响下,妹妹杜富佳,以白衣天使的身份,在疫情期间“逆行”武汉,救死扶伤。如今,她也走上了宣讲台,讲起了伟大的中国抗疫故事。

     

    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宣讲员,宣讲方式贴近基层,宣讲内容服务基层。在遵义,有一群“自带光环”的宣讲人,走进各种不同的目标人群,针对各种听讲需求,说着不同的遵义故事。

     

    “云上”宣讲,超越时空

     

    互联网时代,数字传播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2018年3月起,遵义顺应媒体传播规律,创新推动理论“上网”,打造“云上”宣讲理论品牌。

     

    “云上”宣讲,通过网络直播把现场宣讲搬到“云上”,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和各级媒体关注,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现在,遵义各地已累计开展“云上”宣讲1250场,1.6亿人次参与观看、点赞。在这朵“云”上,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干部群众齐心干事的局面迅速形成。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面对面讲解受到限制,宣讲更加集中到了网上。理论上网,网上说理,遵义开始打造又一宣讲品牌——“理来我网”微视频宣讲。

     

    2月13日,《艰难时刻,我们重温〈 论持久战〉》微视频上线,引起疫情期间社会的广泛共鸣。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平台纷纷转载,点击率迅速攀升,数日间达到了800万次。

     

    接着,“理来我网”微视频以一月一期的频率陆续推出。《捧读<为人民服务>,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践行“两山”理论 书写“醉美”画卷》,《重温<弱鸟如何先飞> ,行稳致远育新机开新局走新路》……这些微视频,从《毛泽东选集》《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系列经典著作中找寻理论支撑点,以“小切口”讲“大道理”,短则5分钟,长则7分钟,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理论深度,生动活泼,可视性强,赢得老百姓交口称赞,累计浏览量超过5000万次。

     

    “理来我网”大量“圈粉”的情况说明,基层对理论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求。运用数字传播技术手段,不拘一格,打破时空,党的理论可以随时随地展现在群众手掌上,映进群众的眼帘,走进群众的心里。

     

    让纪念馆“行进”起来

     

    遵义会议会址是全国共有的精神财富。这栋楼,不仅属于遵义,更属于全国人民。

     

     

    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负责人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遵义会议纪念馆能够突破地域局限,变成一座可以移动的纪念馆,更大限度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他们想到了就干,用了短短几个月,就让这栋座落在遵义市城区子尹路的纪念馆“动”了起来,在大江南北“讲”起了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

     

     

    他们创新打造了“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主题巡展,围绕“伟大转折、走向胜利”这条主线,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创建黔北苏区”等重要节点为依托,再现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历程,全面展示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2015年至今,宣讲团成员发挥“愚公移馆”的精神,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宁夏等多个城市开展了32场巡展,产生了强烈反响,观展人数累计超过300万人次。

     

    现在,这座行进中的纪念馆,带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仍然奔走在祖国大地上。

     

    思政宣讲进课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遵义市委宣传部立即行动起来,在全市大中小学支持举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思政大课堂电视公开课。“思政课+长征文化+遵义精神”,红色元素渗透到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学生培养中,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红色体系很快形成。

     

    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第四中学……推选出了24名优秀思政课教师,录制了《思政大课堂》电视公开课,课程已达39期。他们讲述中国梦、一带一路、青年人的使命担当,讲述遵义本土的红色故事,受众覆盖率达1200多万人次。《思政大课堂》放映期间,借助微信公众号、本地生活APP等渠道同步展播,浏览量达到230万人次。他们还部署开展了《思政大课堂》“最受欢迎思政课”点赞活动,19期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思政课点赞量达41万余人次,访问量达76万余人次。

     

    红色遵义,兴起了“思政热”

     

     

    依托思政课建设,遵义还推动“长征故事”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校培养了近800名“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这些带着红领巾的宣讲员,走进了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博物馆宣讲,成为红色遵义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2019年,张瑞凝同学受邀参加上海东方卫视举办的“真理的味道 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集中展示活动”,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称号。

     

    基层是理论的沃土,最美的故事在基层。

     

    红色遵义,用她的行动

    继续创新着基层理论宣讲

    述说着精彩的遵义故事

    ……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