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贵州赤水:一根翠竹带富一座城
2020-10-04 21:11:22
  • 这里是绿色的贵州赤水,放眼望去,漫山皆竹,满眼皆绿,一片生机盎然。

    近年来,赤水市围绕丰富的竹资源做文章,用“竹”串起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资源有人管、产品有人买、森林有人游”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让赤水人从最初的种竹、卖竹,到初级加工、食竹,再到精细加工、吃上生态“旅游饭”一条全产业链。

     

    赤水竹海

     

    漫山竹林,是赤水竹农们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一大早,赤水市葫市镇尖山村村民刘永清腰上挂着柴刀,和队友们一起进山了。刘永清所在的砍伐队有13名队员,有的负责将楠竹砍倒,有的负责剔除枝丫,有的负责将一根根楠竹转运到公路边,方便装车。竹林里,砍伐队员们来回忙碌着,柴刀砍击楠竹的声音和楠竹倒下的声音此起彼伏。
    取之不尽的竹林资源,使得赤水催生了专门的砍伐队,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一支这样的砍伐队,价格根据竹林到公路的距离远近不同而收费不同。

    “今天我们这里按照200元一吨,今天至少能砍伐楠竹30吨左右,砍伐队每人有300元的收入。”刘永清说,尖山村家家户户都有一片竹林,每年靠砍竹卖竹、挖笋卖笋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赤水的132.8万亩竹林有25属300多个品种,春有楠竹春笋,夏有苦竹笋水竹、斑竹、绵竹等;秋有箐竹笋;冬季还有有价格赛过年猪的楠竹冬笋,每年都有5万吨到6万吨的竹笋产量。2019年竹笋为竹农带来直接收益为3.16亿元。18万竹农每年仅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笋增收3200元以上。

    漫山竹林,是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赤水没有地下矿产资源,只有漫山的葱葱翠竹。近年来,赤水市围绕着漫山的葱葱翠竹做文章,让大山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在赤天化纸业生产车间,一棵棵竹子从竹林里砍下来运到这里,经过切片、发酵、漂白、蒸煮等20多道工序后,变成了一捆捆原纸,再装上一辆辆大货车,运往下游成品纸生产企业。

    竹林里,砍伐队员在转运楠竹

     

    走进贵州竹运纸业的生产车间里,由赤天化纸业生产的原纸,在这里被裁切、分包成消费者使用的卷纸、抽纸。车间内,生产线都在高效运行,叉车则不停往返于仓库和停车场之间,把一箱箱印着全英文包装的纸品,装上大型厢式货车。根据订单,这批产品将发往欧美、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地。
    贵州竹运纸业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纸制品的外贸型企业,2019年6月入驻到赤水的一大原因,就是这里有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半小时内可将原材料运到生产车间。

    刘永清正在砍伐楠竹

     

    上游提供原材料,下游加工成成品,目前,赤水纸业“上下游”全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实现从竹原料-纸浆-原纸-成品纸全产业发展。
    在赤水市林业局党组成员黄仕平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套用楠竹做成的一次性竹西餐具,竹制的刀、叉和汤匙拿在手上的舒适度和方便程度完全不比金属差,较之塑料制品更加结实。
    “这是最近我们准备招商引资的一家企业做的样品,目前正在商谈中,像这一套一次性餐具的成本才三毛钱。”黄仕平说,这样的一次性竹西餐具在国外倍受欢迎,竹制品造价比金属材料低,耐高温性比塑料强,而且更加环保。

    黄仕平办公桌上摆放着竹制的一次性竹西餐具

     

    一手延伸产业链,一手拓宽产业面。近年来,赤水在围绕竹资源,做大做强竹产业,持续推进竹制品精深加工发展进程,竹加工企业先后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国家专利近30余项。
    目前,赤水市现已培育各类竹加工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家,累计引进成品纸加工企业8家。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赤水全市以竹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

    满山竹林,让赤水处处是景

     

    赤水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独特的丹霞地貌,孕育了以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旅游目的地。

    走进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翠绿和清新扑面而来,让人顿时感到大自然之美,穿梭于林海之中,或凭栏眺望,一望无际的莽莽绿原,铺山盖岭,楠竹绿叶婆娑、枝繁叶茂、碧翠葱郁,是一个天然的“森林浴场”令人心情舒畅。

     

    赤天化纸业,工人正在装运原纸

     

    “在我这里住的客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还有国外游客也在我这里住过。”农家乐老板王步云告诉记者,竹海公园让全村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立足竹林营造的自然优势,赤水大力推进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全景赤水”建设,实现了“农村变公园、农家变客栈、农民变老板”的华丽转身。

      竹运纸业,工人正在包装成品卷纸

     

    如今的赤水,风景如画、处处是景,全市有景区景点32个,星级标准酒店10余家,各类商务宾馆、民宿客栈达600余家,乡村客栈(农家乐)300余家,带动7万余人从事旅游业,真正让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路、发上旅游财”。2019年,全市全年接待游客192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1.67亿元。

    来源:天眼新闻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