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共生!尖山村的稻田“活”了
2020-09-05 20:25:21
  • 葫市镇尖山村一片金色,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掀起层层金色稻浪,阵阵稻香沁人心脾,一幅秋收图展露眼前。

    稻田里,村民挥舞着鎌刀,收割一年的劳动果实。另一边,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也在田间地头“量产”。“我们种的水稻不撒化肥、不打农药,成本减少了,收益很可观。”看着一望无边的稻田,畜牧渔业发展中心主任黄锡阳自信满满地说,“而且不仅种水稻,我们还在稻田里面养鱼。”

    近年来,赤水市农业农村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渔业转型方式调整结构,推动种植业、生态渔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发挥种植业、生态渔业的生态功能,在赤水市建设稻田综合种养基地18个,实施示范面积1790亩,有效促进生态渔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0000亩。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管理技术、水产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技术等的培训和指导,着力提高农民科学耕种水平,实现稻鱼双丰收。

    “今年我的稻谷收了2000多斤,鱼收了大概有400多斤,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等的投资,收入很可观,稻田养鱼值得发展!”说话的人叫黎思荣,是葫市镇尖山村的原住民,说起自家的变化,十分感慨。

    昔日的葫市镇尖山村山高路偏,交通不便,村民只能“看天吃饭”,勉强维持温饱。黎思荣家有地4.5亩,每年种植可收粮食1000余斤,收入仅有1000余元。2017年,黎思荣看着同村和自家拥有一样多土地的村民,通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便主动加入到稻田综合种养中,往稻田里投放了70斤鱼苗。2018年,黎思荣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不仅收了稻谷,还卖了鱼,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稻田的病虫害和劳动力,达到稻田和鱼类双丰收。”据畜牧渔业发展中心主任黄锡阳介绍,稻田综合种养项目主要实施在赤水市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并相对集中50-100亩连片的旺隆镇、葫市镇、天台镇等地,能有效加大全市“泡冬田”利用率,提高农户种、养殖收入,起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每亩稻田可增加收入2030元以上。同时也能从源头上保障赤水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有效解决群众吃放心鱼难的问题,有助于休闲渔业发展和巩固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工作。

    据了解,稻田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适水动物养殖相结合,利用有限稻田空间资源实施稻渔共生、稻渔互补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节地、节肥、节工、节资和增收、增值、增效的显著优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我市生态水产品供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民收益的经典项目之一。

    (记者:曾靓)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