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赤水河畔,生机勃勃。
行走在赤水城区,随处可见干净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车流、文明礼让的行人、和谐友爱的居民、贴心服务的志愿者……一步一景,无不让人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劲脉搏。2018年,赤水市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贵州省9个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之一。自获得提名以来,赤水市抓住机遇,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携手“创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蹄疾步稳、成效显著。如今,文明的种子早已在这个城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城市管理注重“内外兼修”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进程中,赤水市坚持“内外兼修”,既要“面子”更要“里子”。
老城社区,位于赤水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由于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屋破旧,加之待拆迁区域多,卫生死角难以治理,成为“顽疾”。为此,老城社区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方式,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将社区划分为6个网格,设立由网格包保单位、网格员、网格小组长、楼栋长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承担日常巡查、事件上报、反映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文明素养宣传、排查化解矛盾、协助解决问题等职能。
如今,管理成效逐步凸显。“楼房变漂亮了,绿地面积增加了,下水道也看不到剩饭剩菜了,整个社区变得越来越美。”说起家门口的新变化,老城社区居民杨龙燕眉飞色舞。49岁的余敏是老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已做了10余年的社区管理工作。余敏告诉记者,她见证了老城社区变化的点点滴滴,以前,老城社区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经过大家的努力,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还被评为“贵州省绿色社区”。
老城社区的华丽嬗变,是赤水市抓好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缩影。赤水市紧紧围绕城市绿化、道路硬化、建筑亮化、街景美化,将全市划分为72个网格,严格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准、定区域管理的模式,明确责任,细化考核,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做优、做精,全力打造干净、文明的城市环境。伴随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抓重点、抓难点、推创建,一个个“难啃的骨头”被列入整治清单,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摆在群众面前:
城市面貌不断优化。对城区街道上的立面墙面美化面积2.1万平方米,清理野广告近10万条,同时进行的还有农贸市场整治、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修复人行道1656平方米,新增停车位2000个,更换路灯1900余盏,建成中南城、黔北明珠文化城城市综合体和严家河湿地公园、三十里河滨景观康养大道等重点项目……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志愿精神成为“文明坐标”
文明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力量。
在望城社区,志愿者文俊一家四代人守护赤水河的故事早已成为美谈:全家老少齐出动,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仅10岁,他们义务在赤水河畔捡拾垃圾长达数十年,用实际行动呵护母亲河的生态和美丽。“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就是想把家门口的环境整干净。”57岁的文俊话语朴实。在他眼里,保护赤水的“大水缸”是自己应该做的。“赤水河的环境就像是我们的衣服,弄得干净,穿着舒服,别人看着也舒服。”其实,像文俊一家这样的志愿者勾勒出的城市文明景观,几乎每天都在赤水上演。这些身边的普通人,用他们的柔情善举,给赤水河畔增添了感动与温暖。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近年来,赤水市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通过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文明之花遍地开,赤水河畔处处春。作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赤水市树立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理念,整合各类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招募各类志愿者,不断拓展志愿者队伍。
值守路口、宣传台前、服务窗口、疫情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志愿者服务群众的无数温馨画面,连成了一道美丽的文明风景。截至目前,赤水市共注册志愿者5.42万人,注册志愿者团队178个,形成了志愿服务从“独唱”到“合唱”的新格局。赤水市现已形成了“情满赤水+”“红十字‘治’得其乐”“竹艺生花”“赤水大姐”“花轿计划”等一些影响较大的志愿服务品牌。
如今,志愿精神已经成为赤水的城市基因,成为每一个赤水河畔儿女的文明坐标,一个个志愿者就如同一个个流动的火炬,走到哪里就温暖到哪里。 文明风尚浸润群众心田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大工程,根在群众,重点在部门联动,而真正的核心在于常态化。这意味着就要做到让“创文”工作家喻户晓,人人都做文明事、人人都做文明人,让全体市民共同参与进来,培育一种良好的道德文明新风。
一方面,赤水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齐上,新闻宣传与社会宣传并进,正面激励与负面监督互动,全方位、立体式地唱响了一场提高市民知晓率的宣传“协奏曲”;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入户、上街开展宣传工作,引发市民投身“创文”行动……记者在赤水市走访时看到,排队等候公共汽车、车辆礼让行人、不乱扔垃圾等文明行为,已在市民间蔚然成风。文明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扎根于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实践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赤水市第二小学三年级学生张新怡刚满10岁,已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得滚瓜烂熟。她告诉记者,不止是她,很多同学都会背诵,因为平时学校常常通过主题课宣讲文明礼仪知识。
记者了解到,赤水市一直重视营造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育人环境,注重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为重点,大力培养未成年人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做好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工作,以道德讲堂和主题活动为平台,丰富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内涵。风尚渐成,久久为功。如今,走进赤水,感受的是道德力量,邂逅的是文明之花,品尝的是幸福滋味,看到的是张张笑脸,唱响的是和谐旋律,文明新风汇聚成了赤水河畔的城市之魂。
从硬件设施到公共设施,从人居环境到道路交通,从城区到乡村,文明创建的历程,被刻入了城市的记忆。华灯初上,赤水河畔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休憩散步,享受着文明创建的甘甜之果。
(遵义日报见习记者 林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