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民族村是赤水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有少数民族185户696人。近几年来,该村依托独特的区位和文化优势,以党建为引领,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殊荣。
突出优势亮点,抓实特色村寨建设保护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为让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建设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按照“把村庄打造成景区、把设施建设为景点”的思路,邀请专家团队编制了《民族村保护与利用规划》《民族村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实施规划》,对民族村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网络、景观平台建设、旅游发展等制定了详细的布局,为推动民族村保护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二是挖掘特色文化。成立贵州黔北视窗苗族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利用民族村独特环境、区位、文化等优势,深入挖掘民族英雄王合廷等革命先烈英勇事迹,认真做好红色故事的整理、挖掘和编撰工作。多角度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和群众文艺特长,组建一支独具黔北苗家风情的民间艺术表演队,游客可以在这里制油纸伞、看独竹漂、赏芦笙舞、跳竹竿舞、品长街宴、饮苗家酒,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目标,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三是抓实传承保护。积极向上对接争取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该村修建了2000平方米赤水市首家苗族文化博物馆,详细记录了该村苗族同胞的发展历史、迁徙变化、节日文化、生活习俗、歌舞文化、宗教信仰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馆内共计藏品1000余件。同时发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昌芹的作用,打造了贵州省第一家以“竹”为概念的文化艺术体验中心,该中心集竹编研究、加工、演示、培训、体验、销售为一体,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聚焦关键重点,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矛盾排查化解。组建由镇、村干部组成的结对联系队伍,对该村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一对一”结对联系,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有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部署、早处置。今年以来,共收集到有关各类矛盾纠纷问题10余个,全部实现对账销号,群众满意度达到100%。二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通组公路硬化、农村安全饮水、村容村貌整治、卫生厕所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该村已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累计修建产业路 86.7公里,硬化组组通公路64.7公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88户,整治村容村貌105户,建设小型水库1个,新建五星级公厕1座,建成污水处理系统1套,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642户。三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依托民族村丰富的竹、茶、金钗石斛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等元素,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近年来,该村共计投入203万元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金钗石斛138亩、茶叶500亩、脆桃100亩。截至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08.59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4500元,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夯实。
创新工作载体,开创民族团结崭新局面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以包村科级领导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群众代表会议等学习上级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截至目前,累计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等文件、会议精神10余次,参与群众达1000余人次。二是强化示范带动。通过“找+推”“用+学”模式,通过人物专访、示范评选等活动加大对典型人物和事例的广泛宣传,2019年该村望云峰生态农业园有限公司、杨昌芹分别荣获赤水市“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赤水市民营企业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评选出民族团结进步家庭50户。三是强化宣传引导。为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舆论氛围,该村通过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应知应会工作手册、悬挂宣传标语、村级小喇叭等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截至目前,上报各类宣传、经验类信息10余条,发放应知应会工作手册 200 余份,受教育群众达 1800 余人次。(赤水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