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调研|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的模式研究
2020-07-14 10:59:15 贵州改革
  • 按:2019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并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改革调研成果。现选出部分委托类和征集类优秀调研成果在本公众号陆续推送,供各地各部门参考。

     

    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的模式研究
    ——以赤水市为例

     

    地处遵义市西北部的赤水市,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束缚下,近年来,赤水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贵州省委、遵义市委的决策部署,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坚持集聚“园区”集约发展新型工业,不断优化经济开发区功能布局,形成了“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新格局,为赤水市率先脱贫、率先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企业支撑。

    一、赤水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龙头引导式——红赤水食品产业园发展模式

    采取“企业主体、政企互动、公司运作”的发展模式,借助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吸引其他同类上下游企业集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一是探索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投入模式。政府前期在平整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一定补助,园区后期建设所需资金全部由红赤水公司负责投入,改变了过去园区建设长期都是政府大投入、等企业入驻的现象。截至目前,红赤水公司累计投入8000万元建设现代化标准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在发展上采取龙头引领、政企互动的模式。始终坚持政企互动,在政府做好政策服务、引导服务、帮扶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其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建立完善与小微企业的互动帮扶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建成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仓库7000平方米、低温库1.1万立方米、保鲜库2万立方米及速冻设施,推动入园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管理上园企一体、公司运作。大力推行“园区管委会+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制定园区规划、综合执法、社会事务、行政审批、民生服务、监督管理公司运营等工作;红赤水公司主要负责园区的投资融资、招商引资、市场开拓、项目建设、风险防控等工作,通过兼并重组、资源入股、生产外包、要素租赁等方式,引进特色食品深加工优质企业13家入驻园区,成功打造“红赤水”“桫椤妹”“自然传奇”“艾园”四大核心品牌。2019年,园区实现总产值近2亿元,税收完成250多万元。

    (二)平台自建式——西南(赤水)家具产业园模式

    采取“政府托管”模式,由平台公司自行进行标准厂房、仓库、物流体系等建设,并统一对园区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平台公司通过租赁、出售标准厂房,开展技术服务、物流服务等方式,获取经营管理收益。一是建设上企业主建、政府主扶。采取“企业出资金+政府出政策”模式,快速推进园区建设。在建设资金上,由贵州云之瑞置业有限公司独资承建家具产业园,其中平台公司设立5000万元产业建设基金,赤水信用联社给予园区10亿元的资金授信,与平台公司联合推出8年期限“厂房按揭”政策。目前,建成标准厂房85万平方米、配套用房约10万平方米,租用经开区厂房35万平方米。在政策支持上,政府制定家具产业用地优先保障计划,整合用地指标,调整园区布局,短时间内将3000亩土地交付平台公司使用。成立项目协调服务专班,帮助解决职工宿舍不足、过渡厂房配套不完善等重大问题。二是招商上企业主导、政府把关。由平台公司独自建立职业化的招商团队,精准考察成都、重庆等产业转移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后续发展需求,签订意向性投资协议286家,入驻企业158家(含配套企业)。政府严格环保把关,坚决防止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入驻园区,累计拒绝没有实力、不符合环保要求企业60余家入驻园区。三是管理上企业化运作、政府托管。采取“全程托管”模式,将园区物业、环保、日常运营等事项全部交由平台公司管理。在行政审批上,由平台公司与园区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五个一”全程服务机制,让新引进企业实现“办事不出园、办证不跑腿、拎包即可入驻”。在服务运作上,平台公司以“高薪+股份”模式,聘请注册会计师、家具行业高管担任园区高级管理人员,为入驻企业办理各项经营许可证、排污证、用工合同等事项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园区物业上,平台公司负责管理园区内清洁、绿化、环保、治安、投诉处理等服务工作,为园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物业服务。在环保管理上,由平台公司统一处理园区内的废水、废气、废渣,打造清洁园区。四是发展上以企带园、共享发展。与泸州港合资成立供应链公司,为家具产业园企业在进口原材料及出口成品过程中,提供“入区保税”“出口货物”“入区退税”等一条龙服务,园区企业借助泸州港“天天快班”外贸直航班轮、“蓉欧+泸州港”班列、“泸粤港”铁海联运班列等,实现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的目标。

    (三)政企合作式——赤水市纸产业园模式

    采取“政府建基地、企业扩产能”模式,通过政府建设标准厂房和原料基地,制定产业支持、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入驻,龙头企业负责技改扩能、招商引资,做大做实产能。一是政府建基地。成立竹业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整合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政策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竹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退耕还竹、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月月造林等工程。在政府引导下,赤水竹基地规模发展到132.8万亩。二是龙头扩产能。引进上海泰盛集团,重组纸浆龙头企业赤天化纸业公司,帮助赤天化纸业公司申报绿色产业基金,推进赤天化纸业公司实施技改扩能,现已引进5家终端纸企业入驻,就地将纸浆、原纸等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纸制品。技改扩能完成后,预计将达到36万吨纸浆、30万吨原纸、30万吨终端纸、6万吨特种纸产能,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上缴税收1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500人以上。三是合作社输原料。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采取“村社做基地+龙头联市场”方式,按竹户65%、集体25%、公司10%股权架构,成立竹原料公司(贵州盛森林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3.8万竹农股东共同组建58家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对竹原料进行集约化经营。推进资源变资金、林区变车间、竹农变工人的林业“三变”改革,帮助赤天化纸业公司实施30万亩林地流转并进行升级改造,预计年增产竹材60万吨以上,保障企业原料供应安全。四是部门优服务。建立纸产业园项目协调服务专班,专人、现场解决纸制品园区发展难题,快速推进标准厂房和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组组通”“连接断头路”“新建产业路”“索道”工程。截至目前,赤水全市公路里程累计达5665公里,竹产业路逐步打通。

    (四)政府主导式——赤水经开区其他发展模式

    采取“筑巢引凤”方式,政府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后续配套,并负责招商引资、负责入驻园区日常管理。一是建设上由政府平台公司主建。聘请深圳大学规划团队进行中长期规划,合理划定园区开发边界。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取消生态乡镇的工业发展、财税收入等考核任务,引导生态乡镇零星工业集中向园区集聚,园区标准厂房从2013年的20万平方米发展到2019年的204.8万平方米。二是招商上由招商部门主抓。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厂房、土地、税收等奖励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选用本地企业产品。实施产业大招商、“千企引进”等行动,通过领导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模式,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园区。2019年,园区完成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44.45亿元。三是管理上由园区管委会直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工业企业相关行政审批权限直接下放到工业园区,建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分工负责、并联审批”行政审批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办理时间从143天压缩至80天。对企业注册等49项审批事项实现“集成套餐服务”,企业注册登记资料实现“一窗受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成立园区代办服务中心,建立全程服务机制,提供上门、预约、延时等代办服务。四是保障上由政府高位统筹。组建新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百千万”工程等政策文件,以“一企一策、一业一策”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专项清查涉企收费,严厉禁止各种乱收费等行为。成立工业园区金融服务中心,推出“扶工贷”“美酒贷”“助园通”“助保贷”等5类金融产品,带动各类资金投资发展新型工业。2019年,园区5类金融产品共为企业提供金融贷款2亿元,金融部门为园区企业提供金融贷款达10亿元。

    二、赤水新型工业集聚园区的发展成效

    (一)带动经济发展

    园区上接一产,赤天化纸业公司2019年直接向18万竹农收购约5亿元竹原料,竹农仅采伐竹原料年人均收入就达2000元以上,还有黔源笋业等企业向农民收购竹笋等产品、新锦公司等企业采购楠竹、信天药业公司等新医药大健康企业收购石斛等农产品,带动赤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园区下连三产,打造红赤水、曾氏晒醋等6个富有赤水特色的工业旅游观光点,走出旅游城市绿色工业发展新路,带动了赤水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赤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工业拉动增长约5个百分点。

    (二)提升城镇化水平

    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以景聚人”原则指引下,通过持续完善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赤水城市规模和城市面貌的大变样。2013年以来,赤水累计建成了80多公里的“三纵一横一环”城市骨干路网,形成了25平方公里承载20万元人口的城市构架,园区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带动大量农村群众和周边群众到赤水就业创业,赤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40.08%提升至2019年的50.29%,谱写了“五年再造两个赤水城”的华丽篇章。

    (三)改善生态环境

    在新型工业聚集园区发展模式下,赤水发展工业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实现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2.75%,位居贵州第一、全国前列,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90%以上,先后荣获了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华环境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

    (四)助力开放创新

    通过发展新型工业,赤水汇聚了大量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建成了竹、金钗石斛院士工作站,吸引了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企业来赤水投资兴业,汇聚了院士、注册会计师、博士等一批高级人才在赤水创新创业,打通了赤水与泸州港的联系,顺势成为遵义、贵州面向“一带一路”的桥头堡。

    三、赤水推动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推动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必须坚持党政高位统筹

    赤水市党委、政府的统筹推进是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赤水市的发展实践证明,推进产业集聚园区发展,党委、政府必须坚持高位统筹,按照筑巢引凤、园城共建、产城互动原则,科学编制园区规划,着力完善道路、供电、供水、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园区承载产业的发展能力。要大力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打造“保姆式”的服务体系,持之以恒地营造优质、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二)推动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投入模式

    敢于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才会跳出旧有的认识格局、过去的思维定式,赢得发展机遇。赤水市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园区发展,要敢于打破传统投入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紧张问题,又能促使企业用心用情用力创业,更能不断增加园区“造血”功能,让更多资金投入园区持续发展,实现“以企养园”。

    (三)推动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必须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工业园区建设初期,很多园区的发展模式是“划拨一批土地、建设一批厂房、布局一批产业、发展或引进一批企业”,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园区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但也普遍存在入园企业散而不强等弊端。赤水市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推动园区加快发展,既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又要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并依托企业需求,大力开展以商招商,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群。

    (四)推动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必须创新管理运营机制

    能否找到适合园区建设发展的科学运作模式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决定园区未来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赤水市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园区发展,要不断创新管理运营机制,既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又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让运营企业可以摆脱纷繁的社会事务纠缠而抓经营、谋发展,让园区管委会可以有更多精力协调各方关系、提供优质服务、推动高效运转。

    (五)推动新型工业集聚园区发展,必须秉承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园区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赤水市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新型工业必须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践行“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环保设施投入,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依靠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此文获2019年中共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优秀调研成果征集类三等奖)

     

    作   者:

    况顺航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赤水市委书记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