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洪刚:用脚步丈量责任 用实干诠释担当
2020-05-10 21:26:57
  •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赤水市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冲锋在前,担当作为,向“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顽固堡垒发起冲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位脱贫攻坚道路上领路人贾洪刚。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贾洪刚在村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2016年11月,贾洪刚从大同镇华平村调到了两汇水村当党支部书记。当时,两汇水村属于未脱贫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地形为两山夹一沟,地理条件恶劣,交通条件非常落后。
    村民严国英说:“路没有修通,山上的竹子就没有用,只能放坏当柴火烧掉,古话就说先修路才能富裕。”
    2016年时两汇水村只有两条3.5米宽,长6公里的水泥公路,3条15公里泥石路。遇到下雨天,寸步难行,运输货物大部分要靠人工。为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贾洪刚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穿着解放鞋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去。
    贾洪刚说:“通过一个摩托车骑着走村串户干了近半年的时间,了解两汇水村的情况,竹产业家家户户都有很多,但不通公路,竹原料做不出去是群众最头痛的问题。”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理清思路,说干就干,贾洪刚立即组织村里开展申报修路计划,并成功获得上级批复,并筹集资金开始修建公路,历时一年的时间,村里22条产业路修建完成,让大山里的竹原料能够运出大山。
    贾洪刚说:“通过了一年的时间修了二十条公路三十几公里,解决了村里面竹原料运输的问题,通达率在87.8%左右,去年的任务完成了15000吨的竹原料,户均增收在五万至十万左右。”

    道路只是基础,核心是致富产业,相对于普通的贫困户以外,劳动力弱的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成为了新的难题。为选好产业,贾洪刚先后前往四川古蔺、湄潭、遵义等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和招商引资,建起了食用菌、乌骨鸡、白茶、茶树菇等劳动力不是很高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弱的贫困群众在基地上班,增加他们的收入。黄锡才便是在基地里务工的贫困户之一,每天在基地里干着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
    黄锡才说:“我在这干了大概是两三年了,80块钱一天,一个月大概就有千把块,流转土地原来是250现在是500,年纪大了七十多岁去干其他的没人要,这里轻松离家近,能养活自己。”
    为能够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在基地务工,贾洪刚还发展起了红芯白茶、乌骨鸡、食用菌、石斛等产业,通过产业分红增加群众收入,确保群众不返贫。
    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外,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对以前的工作笔记进行查看,从中查找工作中的问题,认真反思,激励自己实干苦干。
    贾洪刚做的工作笔记大大小小在20本左右,主要是村里的基本情况记录,过一段时间再按原来的工作情况对自己进行监督,从头到尾干实干妥,让村的村民迈进小康。
    在贾洪刚的带领下,如今的两汇水村已不再是以前的贫困村,这里的群众生活幸福,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他正带领大家小康路上不断迈进。

    (记者:陈俣)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