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赤水模式
2020-04-27 21:17:08
  • 近年来,贵州赤水市农村公路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总目标,坚持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形成了突破瓶颈抓“三路”、打破常规抓“三全”、破解难题抓“三化”、激发活力抓“三网”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赤水模式,建成了一条条老百姓需要的路、期盼的路、满意的路、致富的路,为该市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突破瓶颈抓“三路”

    建好人民群众需要的路

     

    突破组织机制瓶颈。赤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围绕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从完善农村公路路网、提高农村公路品质、建立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健全“四好农村路”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并按照调度机制常态化、工作目标清单化的工作模式,全力推进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
    突破资金投入瓶颈。自2016年起,采取群众自筹、上级补助、平台公司融资、争取社会资本和部门整合资金等渠道筹措资金,连续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组组通”等交通脱贫攻坚决战工程,完成毛坯路改造47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2554公里,硬化公路2880公里,全市公路里程达5665公里,比“十二五”期末净增2916公里,提前两年实现“十三五”农村公路规划目标。
    突破资源转化瓶颈。路通百业兴,便捷的交通盘活了沿线丰富的资源,百万亩竹林成为赤水纸制品、竹木家具、特色食品、竹集成材“四大产业”的第一原料车间,快进慢游系统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旅游业遍地开花,现在的农村路路有旅游、路路有资源、路路有产业,真正实现农村因路而活、产业因路而兴、老百姓因路而富。

     

    打破常规抓“三全”

    管好人民群众期盼的路

     

    全面落实责任。全市16个乡镇(街道)设交通服务站、90个村设交通养护站,保障办公场地、人员、设施、经费“四到位”。全面推行“路长制”,市长任总路长、乡镇长任一级路长、村主任任二级路长,实行巡查、反馈、协调、处置、督查五步管理流程,确保路路有人管、路路有人护、路路有人养,全力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全员参与管理。整合全市保洁员、安全员、林管员三员岗位2601个,对全市农村公路定期保洁、定期安检、定期护绿,有效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全力综合执法。定期组织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交警大队等单位,采取定点执法和流动执法相结合,严厉打击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和破坏损坏、非法占用农村公路违法行为,严格落实补偿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强化涉路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形成农村公路保护合力。

     

    破解难题抓“三化”

    养好人民群众满意的路

     

    公路养护市场化。为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新增国省道和县道养护工作实行公开招标养护公司,实现管养分离。指导乡镇因地制宜,探索乡村道路多元化养护模式,启动两河口镇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
    公路养护机械化。养护公司通过配备相应的挖掘机、清运车、吹风机、喷雾机等,提升机械作业程度,降低养护成本,确保养护及时高效。
    公路养护制度化。制定出台《赤水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修改完善《赤水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细则》,全面规范《村规民约》,确保公路养护有章可循。

     

    激发活力抓“三网”

    运营好人民群众致富的路

     

    突出天网连通。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通村村”服务平台,全市国省县乡道和通村主要路口共安装天眼1100个,实现公路安全、路面养护和车辆通行监控全覆盖。
    突出地网贯通。按照“外联内通、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要求,重点打通断头路,大力实施连接路,高密度贯通农村公路,全市路网密度达305.9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100%建制村、村民组通水泥(沥青)路、100%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群众生活便捷指数逐年提升。
    突出人网相通。高质量开通农村客运,高效率发展农村物流,实现行政村通客运车向村民组通客运车迈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双向物流运输,带动全市竹原料供应量由2014年2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80万吨,金钗石斛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2万亩增加目前的9.02万亩,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