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换上衣服、穿上防护服和隔离衣,通过专门的通道离开隔离病房,再脱掉防护服和隔离衣,到清洁区,离开医院……8日,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17时30分,39岁张女士和31的胡先生手捧鲜花,走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泸州市传染病医院的大门,两人不约而同地向送行的医护人员深深鞠躬。
他们素不相识,几分钟前同时走出隔离病房,几分钟后默契鞠躬,让人欣慰。
张女士是泸州市首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人,从1月24日确诊到出院,她等了15天。胡先生则是江阳区确诊的首例病人,从1月27日确诊到出院,他等了12天。
在张女士和胡先生离开隔离病房前,川江都市报—川江号记者通过电话和微信,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了从武汉到泸州,经历的这段刻骨铭心的过往和故事。
回家的路
“其实,我是武汉人,我丈夫是叙永两河镇人。两年前,我们在武汉买了房子,这次回泸州,是和老人、哥哥们过年的。”接通电话,一口普通话的张女士,开门见山介绍了自己。
近两年,张女士和一双儿女在武汉生活,丈夫张先生在广东工作,一家人聚少离多。1月14日晚,张先生从广东到达武汉。三天后,一家四口从武汉出发,开始回四川叙永老家过年。
“孩子们很想去成都看大熊猫,我们临时决定从武汉到成都。”张女士一家去了大熊猫基地,在成都走走停停,四处看了看。1月20日,一家四口到达叙永两河镇,与父母和亲人们团聚。
张女士在武汉的家,离协和医院并不远。丈夫在广东工作,她在家当全职太太,一天到晚围着两个孩子转。“我平时生活圈不大,买菜做饭,和小区的邻居也没有多少交集。”1月初,武汉有了一些关于疫情的消息,张女士并没有引起重视。丈夫回武汉前几天,13岁的大女儿和两岁多的小儿子相继出现感冒等症状,她带孩子们去过两次协和医院,每次都停留大半天。
“医生说我女儿是甲流,小儿子抽血检查正常,可能就是一般的感冒。”张女士说,当时还多高兴的,一家人收拾东西,准备回老家过年。
和张女士一起出院的胡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泸州人。他的手机号码,也是泸州移动的。胡先生在西安一家公司驻武汉办事处工作,三岁多的孩子和妻子跟着他在武汉生活。
1月14日,胡先生和同事一起,到西安参加了总部的年会,18日晚上回到武汉。1月19日一早,胡先生一家三口开车从武汉出发,回到泸州。
“我们离开武汉的时候,没想到疫情会有今天这么严重。在武汉的外地人,都陆陆续续回家过年了。”回家后,胡先生和妻子的身体并没有出现异常。
意外的低烧
1月20日晚上,张女士一家回到叙永两河镇。父母、哥哥、嫂嫂、侄儿侄女一大家12口人全部聚齐。当晚,张女士的腰部、肩膀等酸胀,她以为是舟车劳顿,休息就好了,加上她平时身体不错,感冒发烧也很少有。然而,第二天晚上,张女士开始发现自己有些低烧。“我以为是水土不服,坚持一下就好了。”这一拖,又是一天。
1月22日晚饭后,张女士不仅持续低烧,还有胃寒等症状。“我的娘家人在武汉,他们发了一些武汉肺炎的情况,虽然我在武汉接触的人不多,但我还是有些担心。”当天晚上,张先生主动带着张女士到叙永的一家医院检查。就在当晚,张女士被隔离,做了抽血、拍片、提取咽拭子标本等检查,持续到23日。随后,张女士的标本被送到泸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
1月24日凌晨,张女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人,一场紧急行动同时展开。张女士的家人很快被隔离起来,有过接触的人也被隔离起来。幸运的是,他们并没有被感染。
胡先生是做销售的,经常在外面出差,身体不错。回到泸州后,他发现,新闻对新冠肺炎的宣传越来越多,确诊病例也越来越多,在泸州居住的小区也开始进行宣传。胡先生想,疫情可能发展很快,比他们离开武汉的时候严重得多,这很快引起了他的警觉。
1月24日中午,胡先生带着妻子和孩子主动进行检查。晚上,再次测量体温,胡先生和妻子低烧,立即被隔离了起来。和他们密切接触的人也很快被医学隔离。
1月27日,胡先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一天后,他的妻子也被确诊。和他们一同从武汉回来的女儿平安无事。
忐忑的内心
“医生告诉我,我是泸州市首例确诊病人,给我加油鼓劲。我知道,医生是怕我有心理负担,其实,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张女士得知自己确诊的消息,先于管床医生。
成都的朋友从全省公布的信息上,看到泸州确诊病人是叙永两河镇的,年龄、流行病史等都和张女士吻合。他们第一时间截图发给张女士的老公,老公转发给了她。“那一刻,我忐忑不安,我反复叮嘱老公,不要告诉武汉的亲人,他们那边的情况已经很紧急了,还要担心我。”张女士虽然自己害怕,更不希望家人为她担心受怕。
后来,老公还是委婉地告诉了张女士的娘家人。让他们意外的是,张女士娘家人一个都没有被感染,这给张女士莫大的安慰。
“这病的传染性很高,我和老公主动和医生说,希望家人和我们接触过的人都全部隔离筛查,我们要对别人负责。”在隔离病房,张女士说,孤独、寂寞都可以忍受,最不想听到有和他们接触过的人被感染。在长达14天的隔离期,她的内心一直是忐忑不安,直到所有的人都顺利解除医学隔离,她才坦然。
和张女士一样,从确诊起,胡先生一直备受煎熬。
“我带着老婆孩子去了乡下,和老家的不少亲戚都聚过,万一他们因为我而无辜被感染,我承受不起。”胡先生主动把回泸州的生活轨迹、接触的人,一五一十告诉了医生和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我把每个和我们接触过的人都详详细细过了一遍,生怕有所疏漏。”
胡先生和妻子的病房在两隔壁。两人每天视频、微信、电话聊天,互相鼓励,互相开导。得知和他们接触过的人,目前仍未发现有感染者,两人喜极而泣,久久不能平静。“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从担心、激动,再到安静和坦然,心理的煎熬远比身体的疾病难受。”
感恩的情怀
“我症状不算重,起初腰酸背痛,第二三天开始流泪、流鼻涕,一旦有点变化,我都会及时告诉医生。”张女士说,开始看到很多来自武汉的消息,自己也颓废、绝望过。随着病情一天天好转,症状也不那么重了,她才渐渐地心宽了,人也轻松了。
隔离病房里,最辛苦的是医护人员,早上6点,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进来测体温、做相关检查,一两个小时后又来一次,紧接着查房、问诊,他们穿梭在各个病房间,发药、输液、护理……
“今天有什么不舒服,生活上有哪些要求,想吃什么了?冷不冷?”每天吃完早餐后,张女士和胡先生都会收到这样的嘘寒问暖。只要他们有需要,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都尽量满足。
前几天,天气有些冷,医院统一添置了棉被。“加上一床,暖了身体,暖进了心。”医院的照顾无微不至,张女士还得到了一条秋裤。“太感动了,这些都准备了。”
张女士和胡先生的症状很快缓解,出院前已经有6天不发烧。“自我感觉彻底好了,但我们都听医生的。”让他们感动的,不仅是精湛的医疗技术,还有周到的服务,一日三餐准时送到病房,煎饺、牛奶、鸡蛋、牛肉炖萝卜、排骨烧芋头、鸡汤、青菜鸡蛋汤……每一份都是用心准备的。
“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脸,只能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却能感受到他们的微笑和温暖的心,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无法感受他们的艰辛和不易。他们太忙了,有时候我们来不及说一声谢谢,他们已经到了下一个病房……”
首批出院的两人,发自肺腑感谢政府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医生和护士的精心照料和陪伴。他们希望疫情早日平息,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病。
回家的喜悦
治愈出院,张女士最想见的是两岁多的小儿子。“老公电话里说,儿子天天晚上睡觉找妈妈,半夜经常哭醒。”张女士也惦记儿子。她被隔离治疗时,不知道何时出院,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儿子在一起。医生经常安慰她,她的病情不重,出院后很快就会见到家人。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增加了我的信心。”张女士说,虽然出院了,但她依然要严格执行14天的隔离,彻底阻断病源后,才回归正常生活。“暂时不回武汉,在老家陪陪孩子,陪陪父母。”这次的经历,让她倍加感觉到亲情的珍贵。
出院的胡先生,虽然用口罩把脸遮得严严实实的,但他双眼红肿。踏上回家的专车,他忍不住回头看看医院,他的妻子还在隔离病房。妻子也有几天没发烧了,胡先生说,可能也快回家了吧,如果今天能一起回去,该有多好啊!
胡先生的愿望,希望很快能实现!
相关链接
治愈要满足三项指标,出院后仍需做好自我防护
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泸州市成立了专家组,进行了省级、市级会诊,对危重病人进行5G远程会诊。同时,省级专家也来到市传染病医院,进行现场救治指导。
据介绍,要判断一名患者已经被治愈,需要满足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这3项必要指标。治愈的患者出院后,还要严格按照要求隔离14天,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今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泸州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吴刚告诉川江都市报—川江号记者,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联合组成的医疗救治组,对确诊患者开展了有序、科学、规范的治疗。两例患者的治愈出院,极大增加了信心。目前,医院的一例危重病人、一例重症病人经过省、市专家组的会诊、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其他在院确诊患者病情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