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赤水市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坚持把竹产业、石斛种植、生态养殖作为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积极推进特色生态农业、五百亿生态工业集群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之路,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以“赤水模式”书写了生态文明发展新篇章。赤水市积极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了督查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在打好“五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积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强化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工作,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形成了“山上种竹、林下养鸡、石上栽药、水中养鱼”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并在城郊赤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以“纸制品、家具、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新技术新材料”为主的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工业。
“乡镇主要做两件事——生态和脱贫。在领导干部考核中弱化了GDP的占分比重,强化了生态环境的占分比重,这样乡镇就不用再去考虑上项目的事了。”赤水市天台镇党委书记陈强说,最能体现赤水市“生态路线”决心的,是从2016年开始,赤水市弱化了对下面乡镇GDP、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目标的考核,采用市级财政“大包干”的方式,统筹解决乡镇的财政问题,同时,还对重大生态破坏实行“一票否决制”,把那些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赤水市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全景赤水”的生态旅游模式。在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绿色城镇化水平的同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最美新农村。
在具体方法上,赤水市实行的是“十百千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程,即“种植10万亩金钗石斛,培育100万亩丰产竹林,出栏1000万羽竹乡乌骨鸡,发展10000亩稻田养鱼”。2018年,该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31324元和12303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8.4%,成为全省首个“脱贫摘帽”的县市。无论是竹产业、旅游业,还是林下养鸡和金钗石斛,依托的都是赤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生态环境已成为赤水的“第一竞争力”。接下来,赤水市将继续巩固绿色发展成果,厚植生态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与政策支持,让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