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一根竹子的求变之路
2019-08-15 20:40:23
  • 夏日的赤水,漫山竹海。盘山而上,山顶处传来竹子断裂倒地的声响,几名竹农正在砍伐竹子。生产便道上,伐竹工人们扛着绿油油的竹捆,健步如飞。


      近年来,赤水市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厚植“竹优势”,做全“竹链条”,做强“竹经济”,使竹子成为当地聚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利器”,让31万人民过上了富“竹”生活,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之路。


    生态环境“绿色屏障”


      赤水市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种类丰富的竹类资源,有“全国十大竹乡”的美誉。据统计,赤水市现有竹子约25属300余种,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竹林总面积、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分别位居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第二、第一位。


    赤水市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种类丰富的竹类资源,有“全国十大竹乡”的美誉。图为漫山竹海。(杨柳 摄).jpg

    赤水市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种类丰富的竹类资源,有“全国十大竹乡”的美誉。图为漫山竹海。(杨柳 摄)


      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如今的万顷竹海,这得益于赤水市2001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历届赤水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生态立市”战略定位,充分考量竹子的生态效益,把握当地“竹优势”,变“退耕还林”为“退耕还竹”,高位推进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月月造林等工程,使赤水一跃成为“全国十大竹乡”之首。


      截至2018年,赤水累计兑现林农退耕还林补助资金5.49亿元,争取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1.6亿元,天然林保护资金2.69亿元,整合利用上级各类营造林资金8404万元,同时,每年县级财政专项安排投入500万元用于支持资源建设和产业发展。


      目前,赤水市共有52.8万亩楠竹林,蓄积约9000万株,年可采伐楠竹1200万株、楠竹笋3万吨以上;其他种类竹林面积80万亩,蓄积约300万吨,年可采伐杂竹75万吨、杂竹笋3万吨以上。


      “竹子生长周期短,3年至5年即可砍伐,‘以竹代木’已成为解决目前森林资源严重匮乏的最佳途径。”赤水市林业局产业发展和建设股股长蔡明俊表示,“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竹业资源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巨大宝藏。”


      为此,赤水市积极推行“以竹代木”,每年实现木材替代60万立方米,等于每年节约6万亩森林,每年向赤水河减少排入长江的泥沙量近400万吨,全市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5.6万个,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100%,连绵翠竹让赤水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为长江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企业加工“原料基地”


      在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一辆抱车正夹着一卷卷原纸从仓库开出。“这些原纸要装车运往河南,今晚连夜就要拉走。”装车师傅告诉记者。


      “去年,我们公司收购了108万吨杂竹原材料,解决了赤水市杂竹原材料的销路问题,生产了26.5万吨竹浆板和7.5万吨原纸,销往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总产值近20亿。”公司常务副总王云义说。


    一根竹子实现了到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的华丽蜕变,价值翻了十几翻。图为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 (唐嘉阳 摄)


    一根竹子实现了到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的华丽蜕变,价值翻了十几翻。图为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杨柳 摄)


      “如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竹浆纸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竹浆纸产业的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王云义充分信心地说。


      今年初,赤水纸产业园区项目在沪与上海泰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约。这个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占地约1197亩,是贵州省目前投资最大的竹产业和纸产业项目,预计2021年园区全部建成。“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当地竹纸产业规模,消化本地过剩竹原料,让竹子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蔡明俊说。


      在赤水,随着竹产业越来越受重视,竹子早已从“编点农具、造点草纸”的小格局,发展到竹木类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实现了一根竹子到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的华丽蜕变,价值翻了十几翻。


      在贵州赤水竹韵贸易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制作精美的沙发、茶几、床、衣柜等竹制家具,让人眼前一亮。据公司总经理周蓉介绍,公司“量才”加工竹子,选取一根楠竹中间段2米做家具竹地板,其余竹头部分做成竹雕工艺品或一次性筷子,竹梢做成烧烤签和牙签,枝丫做成扫帚。就连加工家具产生的竹粉,也可以用来做吸附碳和燃烧碳。


    赤水竹木类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实现了一根竹子到纸制品、竹木家具等的华丽蜕变。图为制作精美的竹制家具。(卢达极 摄).jpg

    赤水竹木类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实现了一根竹子到纸制品、竹木家具等的华丽蜕变。图为制作精美的竹制家具。(卢达极 摄)


      据了解,赤水现有竹类加工企业近400家,其中有规模以上企业28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2018年,全市竹加工业产值达70亿元,为当地贡献了42%的工业产值,竹业综合收入占GDP总量50%以上。


      农户增收“绿色银行”


      青青翠竹,不仅给赤水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发展,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青青翠竹,不仅给赤水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发展,也带富了一方百姓。图为伐竹工人在运输竹子。(唐嘉阳 摄).jpg

    青青翠竹,不仅给赤水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发展,也带富了一方百姓。图为伐竹工人在运输竹子。(唐嘉阳 摄)


      赤水市紧盯“年年可伐竹卖竹卖笋增收”的经济效益,大力推进资源变资金、林区变车间、竹农变工人的林业“三变”改革,让青山翠竹成为了赤水百姓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一大早,67岁的村民黄恩贵便与老伴一道,拿着柴刀上山砍伐竹子。“在退耕还林之前,这些都是荒山,除了砍柴烧火做饭,别无他用。如今,这满山的竹子成了我们的增收法宝,我们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黄恩贵是大同镇天桥村9组的村民,他家有近100亩杂竹林。“竹子长两三年就要砍伐,否则会影响竹林生长。”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的竹林产了近120吨竹子,按市场价平均480元/吨,一年毛收入5.7万余元。


      天桥村还有部分竹农将竹林流转给了当地的竹加工企业。竹农不仅能获得竹林流转费、竹林管护费,还有砍伐竹子的工资等多份收入。


      由于家中竹林面积较少,天桥村7组村民李田彬与妻子陈如芬便常年帮其他竹农砍伐竹子。“每年要忙8个月,每月有20天左右都在山上砍竹子。”李田彬告诉记者,“砍公路两旁的竹林,一人一天能挣200元左右。离公路远的,也能挣一百二三。一年下来,一个人收入2万余元。”


      在天桥村,像黄恩贵、李田彬这样,因竹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2014年,全村还有贫困户56户148人。如今,依托竹产业,村民纷纷走上了致富快车道。现仅有2户6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也将脱贫。”天桥村支部书记韩昌华充满喜悦。


    竹子让31万人民过上了富“竹”生活,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之路。图为伐竹工人们扛着重重的竹捆,健步如飞。(卢达极 摄).jpg

    竹子让31万人民过上了富“竹”生活,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之路。图为伐竹工人们扛着重重的竹捆,健步如飞。(卢达极 摄)


      采访接近尾声,蔡明俊自豪地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市每年竹农销售竹材和竹笋产值达6.4亿元,20多万竹农人均年增收3200元以上,助推8000余户近3万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同时,本地培育的竹木类加工企业创造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工人人均年收入31200元以上,带动3000余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