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元厚农妇聂永珍 赤水河下救红军
2019-07-22 10:12:59
  • 元厚镇位于赤水南缘的赤水河畔,镇内有一渡口,80多年前,曾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之一。在当地,普通农妇聂永珍不顾生命危险救助红军伤员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元厚红军渡口

    “当时我年仅17岁的舅妈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红军伤员,直到红军痊愈归队。新中国成立以后,舅妈才听说,他当年救的那两位红军战士,其中一个是朱德的警卫员。到1976年,朱德的女儿朱敏重走红军长征路时还专程来看望过我的舅妈。”这位满头白发,年近七旬的老人正是聂永珍的外甥肖义伍。时至今日,肖义伍老人在说起舅妈当年奋不顾身救治红军伤员的故事时,犹如历历在目。

    聂永珍的外甥肖义伍向记者讲述当年的红军故事

    1935年1月,红一军团攻取盐运通道元厚镇,成功“一渡”。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河后,在土城、青杠坡等战斗中负伤的战士成百上千。当时肖义伍的舅舅和舅妈正好遇到其中两个负伤的红军,于是连夜悄悄地把他们藏在了一个烧炭的废旧窑洞里。

    “两人趁着夜深人静,连走带爬摸索着慢慢地往对面山上的窑洞去,因为怕人发现,他们根本不敢提油灯。就这样,两个红军被舅舅、舅妈摸黑背到了山上烧炭废弃的窑洞里。”肖义伍说,聂永珍还每天假装割猪草、割牛草悄悄地进出窑洞,为红军准时送饭送药……转眼两个月过去,两名红军的伤势也慢慢好转,基本恢复。他们提出要去追赶自己的队伍。聂永珍想到红军战士肯定要走,于是自己便为他们准备了数斤炒黄豆和炒面送给红军战士,然后送他们离开。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在扎西完成整编后,中央红军从赤水河畔的淋滩等地,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当年3月21日至22日,红军在淋滩等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最终完成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后,聂永珍经常被邀请到各地讲述救助红军的故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聂永珍的行动愈发不便。作为聂永珍的外甥,彼时35岁的他为了使这段红色的记忆得以延续,自发在赤水河畔为游客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也讲述舅妈救助红军伤员的故事。

    站在赤水河左岸滩上,元厚渡口的纪念碑立在一旁,上面刻着“红军渡”三个字。当地政府也在元厚红军渡纪念碑前修建了红军火炬广场,让红色的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如今,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元厚红军渡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多彩贵州网 文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