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遵义日报连发六条“轰炸”赤水!
2019-05-29 08:55:19
  • 01

    央媒在赤水采访“两不愁三保障”

    5月23日至25日,国务院扶贫办组织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台、《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0家央媒走进赤水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开展集中采访活动。

    在赤水采访期间,采访组一行走进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和黎明村、复兴镇凯旋村、旺隆镇红花村石斛科技示范园和旺隆小学、天台镇易地扶贫安置点天苑社区、元厚镇石梅村五星苗寨、大同镇杨昌芹竹编展示中心以及赤天化纸业公司、竹韵公司、新锦公司等乡镇和企业,以集中和分组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赤水市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教育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和工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采访。

    走山路、访农家、进基地,每到一处,媒体记者们都详细了解乡镇、村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与当地村民聊家常、忆过去、谈现在、话将来。详细了解他们脱贫前后生活变化以及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及脱贫增收等情况。

    在天台镇天苑社区,光明日报记者张云与正在社区活动室学习的搬迁儿童交流后很有感触。她说:“在赤水,真的可以从老百姓的脸上看见‘两不愁三保障’带来的实际成效,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记者 / 黄立飞

    02

    赤水全力推进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近日,赤水市政法委正组织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全力以赴推进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据了解,三级综治中心是落实新时代政法综治工作的基础平台。加强综治中心建设,也是政法机构改革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按照省委政法委和遵义市委政法委要求,赤水市全面推进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努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着力构建“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抓、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平安建设联创、三治融合联动”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级综治中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让服务群众的理念深入人心,力争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努力实现“一站式服务”。

    赤水市市级综治中心将内设1个指挥调度室,7个接待窗口。7个接待窗口分别为信访接待窗口、工建交综合窗口、农林水综合窗口、文教卫综合窗口、执法综合窗口、民生综合窗口、劳动个体综合窗口。

    镇(乡、街道)综治中心整合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禁毒办、人社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群众工作站、“雪亮工程”指挥调度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资源,设立指挥调度室、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窗口、信访维稳窗口和法律服务援助窗口,其它窗口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再另行整合设立或单独设立。

    村(居、社区)整合综治、禁毒、人民调解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力量,在优化村(居、社区)办事大厅、“雪亮工程”指挥调度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基础上,建立村(居、社区)综治中心,内设群众接待室、矛盾调处室、治安防控室等。

    赤水市政法委副书记袁克强告诉记者,该市三级综治中心将在5月底前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

    记者 / 黄立飞

    03

    法制宣传进校园

    连日来,赤水市公安局组织机关党员女民警以“大手牵小手 小手牵大手”为载体,走进辖区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活动中,民警向师生们介绍了公安机关在打击违法犯罪、治安防范、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和措施,同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交通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以及电信诈骗案例等开展宣讲,以增强师生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图文 / 王长育

    04

    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新风尚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赤水市文华街道立足农村与社区并存、园区与城区交织、移民与市民融合的实际情况,创新推进平台建设融合化、志愿服务项目化、群众共治多元化“三化同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聚焦平台建设融合化,凝聚文明实践更大合力。一是坚持机制大融合。把试点工作与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驻村、乡村振兴战略、“四在农家”升级版建设等相结合,建立街道实践所、社区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二是坚持阵地大融合。实行街道实践所与创文办两块牌子、一个阵地、一套人马、一抓到底,持续整合现有办公阵地、综合文化服务站以及辖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阵地资源,真正形成宣传有阵地、活动有场所的良好局面;三是坚持力量大融合。强化与市级挂帮单位的对接联系,持续整合街道内党建、综治、文化、教育、社团组织等资源,加大文明实践工作宣传力度,广泛动员辖区内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不断提高文明实践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聚焦志愿服务项目化,激发文明实践更强动力。一是处处有队伍。成立以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队长的志愿服务分队,辖区内6个社区全部成立志愿服务小队,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文华街道招募并注册志愿者627人,成立志愿服务队伍29支,总服务时长达到4150小时;二是周周有活动。紧紧围绕“九大工程”,积极谋划一批具体实践项目进行常态化开展,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从头做起——60岁以上困难老人义剪服务”“四点半课室——留守儿童义教服务”等一批活动已经固化为每月一次;三是事事有回音。大力开展“情满文华·圆梦百个微心愿”专项行动,广泛收集群众合理诉求,限定完成时限,确保群众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截至目前,文华街道共收集“微心愿”202条,其中47条“微心愿”已圆满完成。 

    聚焦群众共治多元化,释放文明实践更多活力。一是思想武装强引领。深入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话儿记心上”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小喇叭”“院坝会”等各类媒介开展宣传;二是“一约四会”强规矩。充分发挥“居规民约”和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矛盾纠纷调处委员会、红白寿酒理事会的作用,不断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契约意识和规矩意识;三是树榜样强示范。坚持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按照组织认可、群众公认的标准积极开展先进榜样评选。通过群众自己选、大家评、共同治,滥办酒席、好逸恶劳、不敬不孝、沉迷赌博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文 / 罗永红

    05

    五月采花忙

    采摘绣球花 (特约摄影 王长育)

    采摘非洲菊 (记者 黄立飞 摄)

    连日来,赤水市宝源乡联奉村的村民们正在花卉基地里忙着采摘绣球花和非洲菊。近年来,宝源乡采取“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当地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在产业基地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股金,逐步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同步发展新格局。

    图文 / 黄立飞 王长育

    06

    长沙镇: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自从加入村级竹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竹和竹笋再也不愁销路,每年党委政府还免费发放竹肥,我去年光卖竹笋就收入1万多元呢。”赤水市长沙镇赤岩村竹农李有权高兴地说。

    近年来,长沙镇充分利用富集的生态资源,以一棵竹带动一方群众增收,把竹变成群众的摇钱树和村集体经济的“绿色银行”。该镇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村级竹专业合作社6个、发展竹林面积3万亩、年产竹3万吨、竹笋1万吨、建立竹产业企业7家。2018年,群众卖竹卖笋收入人均增加1000多元,解决了30人就业问题。2019年,镇党委加大对群众的培训力度,采取出售“竹料+竹笋+竹工艺品”的模式,从原材料出售向深加工转变。目前,群众收入人均增加1300多元,解决了80人就业问题。

    同时,该镇以赤水市农业“十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和发展绿色生态、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以竹产业、种养殖业、中药材等为主的农业产业新格局。

    截至目前,该镇原生态种植金钗石斛基地面积达0.95万亩、商品竹林6000亩、中药材种植80亩、生态冷水鱼养殖450亩、高洞青萝卜种植600亩、三角梅种植100亩,乌骨鸡年出栏50万羽。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14个,村集体经济积累50余万元,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记者 / 一丁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