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厨子,赤水最美乡村教师当爹又当妈
2019-04-01 17:25:40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元厚镇前进民族双语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他阳光,爱笑,像个大男孩儿,生活中像花朵一样绚烂多彩;工作中春雨般润物无声为孩子们一点一点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守着一颗平凡却坚定的初心,一举一动诠释着乡村教师的风采,他就是赤水市最美乡村教师杨文平。

     


    今年34岁的杨文平2009年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元厚镇前进民族双语学校任教。学校位于元厚镇石梅村,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住着少数民族同胞近500人。最初,学校还没有通公路,从集镇到学校一路上山要翻越好几个山头,爬坡四个多小时。来山上之后,尽管有些心理准备,但是孩子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和山下的孩子差距都特别大。

     


    山里交通闭塞,土地稀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杨文平发现许多孩子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一穿好几年,没有新衣服不说,入冬天气渐冷,有些孩子身上还是夏天的单衣,甚至还穿着凉鞋来学校上课。赤水城里一般很少雪,但是山上每年都下,每年都挂霜,南方冬天的冷,成年人穿着厚棉袄、扎紧皮带都扛不住,杨文平看着这一群可爱又可怜的孩子,心里酸苦直往上冒。



    许多孩子家庭都很困难,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认识不够,或者有心无力。杨文平不能放任不管啊,学校里条件有限,教室也不暖和,孩子冻着怎么有心思学习上课,冻坏了又怎么办?心急解决不到问题,杨文平先想到联系以前的同学,大家捐衣服捐鞋子,自己也出钱,先让孩子们冬天在教室里不哆嗦再说。后来也慢慢联系一些爱心人士来帮助孩子们,新书包、新衣服、新鞋子、还有爱心人士对孩子的支助,孩子们学习上的后顾之忧没了,这些都是杨文平到前进小学后一点一点带来的变化。

     

     

    “我们班二十四个人,若是每三人坐一台的话,我们该怎么来分配呢。杨文平给学生们讲授三年级除法”,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数学概念,他用了最容易让孩子们接受的举例,孩子们睁大眼睛,举起小指头纷纷数起教室里的同学,一节课下来听得津津有味。

     


    山上的孩子教育需要特别用心,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关系,加上交通和思想长期相对封闭,孩子教育各方面比较滞后,需要有一个人不断的给他们教育。所以这也是我留下来的原因之一。杨文平说这段话腼腆地笑了,他说山上的生活也更让自己喜欢也更健康。白天用心的工作,晚上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规律。

     


    由于学校的老师比较少,杨文平一人同时担任两个年级的班主任,负责数学、音乐、科学等科目的教学。并且还承担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但要上好课,还要管理好学校。特别是在学生的营养餐上,每次的采购都要经过精挑细选和精打细算,每一道菜都要合理的搭配,只为了给孩子们用上营养又健康的午餐,不给山村学校里孩子们的长个儿、发育拖后腿。

     


    为孩子们争取物质上的帮助,关心孩子们的学习进步,这还不是一个乡村教师工作的全部。杨文平还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像家人一样,填补他们们缺失的亲情。

     


    石梅村村民杨明珍家里离学校不远,十年间,她见证着杨老师一年一年走在村里的山路上,一家一户进行家访,关心孩子的情况,劝孩子返学,给家长普及义务教育。她说杨老师是最好的乡村老师,村里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希望他永远不要离开。



    王小会现在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是前进小学走出去又回到母校的老师。以前的教室土墙坑坑洼洼,课桌上永远有一层灰,下一场雨操场就会变成一片、两片大水洼,垫着石头才能走进教室。杨老师为学校争取很多,王小会说,杨老师让我学会感恩,去过山外的世界,去过大城市才知道坚守的不易,现在回来石梅村,想和杨老师一起帮助村里更多的孩子学到知识,走出大山。

     


    十年来,分到山里的老师大多来了又走,只有杨文平一直默默坚守,他的心里有一个朴实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坚守放飞孩子们的梦想,用知识改变命运。尽管脱贫攻坚让石梅村和过去对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产业发展了,居住环境焕然一新,但是还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选择走出大山的权利和能力。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丹青赤水”
给你更多精彩!
×